正德十二年(1517年),南赣巡抚王阳明率军进剿三浰匪患,驻军龙南杨村黄塘。彼时群山莽莽,匪患猖獗,这位心学大师在杨村的硝烟中留下振聋发聩之语:“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他深知,刀枪能平定乱世,却难根除人心的贪婪与蒙昧。于是,在杨村安营期间,他不仅整肃军纪、安抚百姓,更设坛讲学,以“知行合一
”教化乡民——剿匪是“破山中贼”,兴学是“破心中贼”,二者相辅相成。这种既重实干又重人心的治理智慧,四百余年后,在杨村这片土地上,被杨村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以同样的赤诚与担当续写。
一、心学之光:王阳明在杨村的治世实践
当年王阳明驻军黄塘,见杨村百姓久受匪患侵扰,既缺安全感,更失教化引导。他一面部署兵力,以雷霆之势清剿三浰余寇,用三个月时间荡平匪巢,让太平江真正恢复“太平”之名;一面深入村落,与乡老促膝长谈,告诫“心即理,心外无物”,劝谕百姓“去恶从善,方为根本”。他主持修缮乡校,亲授《传习录》要义,让“致良知”的种子在杨村生根。
更深远的是,王阳明将军事防御与民生改善结合,支持乡绅建造围屋等客家堡垒,既御外患,又聚民心。他留下的,不仅是安定的秩序,更是“知行合一”的实践哲学——凡事既要明道理,更要下实功;既要破外部之困,更要解内心之惑。这种精神,如太平江的流水,在杨村的血脉中流淌了五个世纪。
二、当代践行:党政领导班子与杨村的文旅新生
时光流转至今日,杨村面临着新的“破贼”之题:如何让古镇摆脱发展瓶颈,让客家文化焕发新生?杨村镇党委政府领导班接过了这副担子,他的答案与王阳明一脉相承:破“守旧之贼”“畏难之贼”,以“知行合一”铺就文旅兴镇之路。
杨村的宝贝是古围:乌石围是全国现存最古老的客家围屋之一,燕翼围被誉为“江南第一围”,周边光裕围、新围仔、敬安堂、启佑堂等古建星罗棋布。但开发谈何容易?项目投资数以亿计,涉及近千户村民的土地、房屋,“守着金饭碗要饭”的观念、“怕折腾”的顾虑、利益分配的分歧,都是横亘在前的“心中贼”。
杨村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没有退缩。他们带着杨村镇、杨村村领导成员重读王阳明在杨村的史迹,把“心学”转化为工作方法:“知”是远见——他坚信客家围屋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文旅融合是杨村的唯一出路;“行”是实干——他们一次次跑省赴市争取政策资金,把办公室搬到围屋旁,逐户上门拉家常、算明白账。有村民担心改建及拆后补偿,他带着规划图详解安置和分配方案;有商户顾虑客流,他邀请专家做市场分析;遇到历史遗留问题,他组织乡贤议事会,用“情理法”化解矛盾。
为了保证开发质量,他亲任项目总指挥,从图纸设计到建材选用都亲自把关,要求“修旧如旧”,绝不让商业气息淹没古围的原味。在他的推动下,乌石围与上新屋围的青石板路重见天日,燕翼围的炮楼、光裕围、新围仔、敬安堂、启佑堂等修复如初,划龙船的大池塘重现“龙舟竞渡”的盛景。如今,太平古镇景区雏形已现,节假日游客纷至沓来,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做生意,昔日的“心中贼”,渐渐变成了“致富路”。
三、薪火相传:心学精神的当代诠释
杨村镇有位领导常说:“王阳明说‘破心中贼难’,现在难的是打破思维定势,凝聚发展共识。”他们的施政之道,处处可见心学的影子:
——“致良知”化为为民初心:他们始终把杨村百姓利益放在首位,在景区规划中预留村民就业岗位,设立文化传承基金,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户人家。
——“知行合一”变为务实作风:不搞花架子,不喊空口号,争取资金时磨破嘴皮,解决矛盾时踏破门槛,工程监管时盯紧每一个细节。
——“事上磨练”化为担当精神:面对质疑,他们用事实回应;遇到困难,他们带头攻坚。正如当年王阳明在战火中完善心学,他们在征地、改建、拆迁、项目建设的“事上”,磨出了硬作风、真本领。
从王阳明的平叛兴学到杨村镇党政领导班子的文旅开发,杨村的故事证明:优秀的治理智慧永远不会过时。当年,王阳明用“心学”安定了一方百姓;如今,赖伟胜以同样的远见与实干,让古镇焕发新生。这种穿越时空的精神共鸣,正是“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当代注解,也是“知行合一”在新时代最生动的实践。
太平江依旧源流不断,帽山官印峰依然矗立。在这片浸润着心学智慧的土地上,杨村镇党委政府一班人正书写着新的篇章——以文化为根,以实干为笔,让王阳明的精神之光,照亮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