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笔下                         村印象                         旅                  

地方文化 更多

典故传说

阳明文化

银山文化

饮食文化

地名文化

来了杨村必看景点





乌石围


▲太平古镇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化 > 银山文化 > 内容 

银山夜话:王阳明杨村悟道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19-8-9 18:25:26

   正德年间,王阳明南赣平三浰,驻军杨村黄塘。时值盛夏,蝉鸣聒噪,杨村百姓却面有菜色。见此情景,王阳明独自带领两名卫士,去银山庙拜访住持大和尚,并夜宿银山庙,欲探民生疾苦,寻济世良方。

   夜幕低垂,银山庙在月光下更显庄严肃穆。住持大和尚闻王阳明到来,亲自相迎。两人于禅房内,围坐蒲团,一盏清茶,开启了这场影响深远的夜谈。

   谈及杨村民生,王阳明神色凝重:“一路行来,见此地农田荒芜,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不知住持对此有何见解?”住持大和尚叹道:“此地多匪患,百姓不敢安心耕作,加之赋税繁重,生活愈发艰难。”王阳明颔首,沉思片刻:“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当务之急,是剿匪安民,而后轻徭薄赋,鼓励垦荒,让百姓能安居乐业。”

   话题转至佛教,住持大和尚问道:“先生主张‘心即理’,我佛亦言‘一切唯心造’,二者可有相通之处?”王阳明抚须微笑:“佛说空,是要世人摆脱执念;我说心即理,是强调良知本在心中,不假外求。然佛之出世,与我之入世,终究不同。佛家遁入空门,虽能独善其身,却难兼济天下。吾辈当以天下为己任,在事上磨炼,方能致良知,成圣贤。”住持大和尚听后,双手合十,赞道:“先生所言,发人深省。”

   随后,二人又聊起《易经》。王阳明说:“《易经》之道,在于变易、简易、不易。天地万物,皆在变化之中,然其变化自有规律。治理社会,亦当遵循此道,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他进一步阐述,社会治理不能墨守成规,需根据实际情况创新方法。比如,可推行“乡约”制度,让百姓相互监督、相互帮助,以道德规范约束行为,如此便能化民成俗,实现长治久安。

   夜渐深,烛火摇曳。这场跨越儒、释、易的对话,不仅展现了王阳明的博学与智慧,更体现了他心系天下、勇于创新的担当。他从杨村的实际问题出发,融合佛理与《易经》智慧,探索出社会治理的新路径。此后,王阳明将这些理念付诸实践,推行的“乡约”制度在多地取得显著成效,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银山庙的这场夜谈,恰似一盏明灯,照亮了杨村乃至更多地方的发展之路,也让王阳明的思想在实践与探讨中愈发深邃、成熟。

·上一篇:护国灵祠:王阳明与银山庙的传奇 ·下一篇:没有了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联系我们 | 征稿启事 | 责权声明

()  

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