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赣南杨村的乡音里,流传着一句直白又扎心的俗语——“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卵不叼”。老辈人解释时,总带着几分无奈:只要姑妈在世时,舅家与姑妈家的子孙们仍是热络的亲人,逢年过节相互拜望,红白喜事会凑到一起搭把手,彼此帮衬;可一旦姑妈故世,这条亲缘的纽带便仿佛被剪断,姑妈家的子孙渐渐疏远了舅家,甚至有人因境遇差异,流露出轻视之态。这句俗语,道尽了传统家族社会里的人情冷暖,更包裹着值得现代人细品的亲情哲理。
细究其根源,这俗语揭示了传统家族结构中“女性为枢纽”的情感逻辑。在过去的农耕社会,杨村人聚族而居,亲情的维系离不开“人”的串联。姑妈正是连接舅家(娘家)与夫家(表亲)的关键纽带:她心系娘家的兄嫂,常携子女归娘家;也在夫家讲述舅家近况,让表亲们知晓“舅舅家”是应亲近的本家。那时的亲情,非赖于手机里的只言片语,而是靠姑妈跑前跑后的奔忙、红白事上共同出力的默契、日常里互相帮衬的实在,一点点凝聚而成。“一代亲”亲的是姑侄、兄妹的直接血缘,“二代表”维系的是姑妈这层情分的延续。一旦纽带断裂,若无人主动接续,亲情便在时光中“卵不叼”——这并非人情凉薄,而是传统亲情维系的内在规律,它也在提醒后人:亲情并非天生牢固,需要用心守护。
然而,如今走进杨村,再提此语,不少老人摇头叹息。现代生活的浪潮,悄然重塑了家族亲情的面貌。年轻人多外出务工、定居城市,曾经的“抬头不见低头见”,变成了“一年难见一面”;“五服”等家族伦理概念,在快节奏中日益模糊,许多年轻人甚至说不清“舅家”在亲缘中的分量。更令人唏嘘的是,功利心悄然渗入亲情:有人因舅家条件普通而疏于往来;有人自身境遇转好,再看舅家亲戚,眼神中便多了几分轻慢,连问候也显得敷衍。昔日“姑在情在”的温暖,蜕变为“势在情在”的现实,“三代卵不叼”的无奈,竟在“二代”身上提前上演。
可别忘了,“吃水不忘挖井人”,亲情中最珍贵的,是感恩与认根。母亲的娘家,从来不是“别人家”,而是我们血脉的另一半源头。儿时,外公外婆、舅公舅婆会藏起好吃的等你上门;你生病时,他们焦灼探望;你上学时,他们塞来零花钱;家中遇困难时,率先伸出援手的,往往也是这些“舅家亲戚”。这份情谊,非因“姑妈在不在”而存续,而是源于血脉深处的牵挂与日常里的扶助。若因母亲离世便疏远舅家,因自身得意便轻视,丢掉的不仅是一门亲戚,更是对“根”的敬畏,对“恩”的遗忘。
家族伦理绝非封建旧俗,它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情感底色”。“五服”文化的核心,不在区分亲疏,而在提醒我们:血脉相连者,当彼此尊重、互相扶持。杨村的这句俗语,不该成为“亲情变淡”的托词,而应化作守护亲情的警钟——莫让“一代亲,二代表”沦为“卵不叼”,莫让母亲的娘家,渐渐化作“陌生的亲戚”。
有空时,多回母亲的娘家走走,听表哥表弟讲讲往事,帮舅公舅婆搭把手做顿饭;逢年过节,主动拨个电话,哪怕只是一句“最近还好吗”。请铭记,亲情不是“用则近,无用则远”的工具,而是无论贫富远近,都应珍存心底的牵挂。唯有守住这份感恩,护住这份根,我们的家族才有温暖,我们的文化方得传承,那句“三代卵不叼”的叹息,才不会在我们这一代,化作永久的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