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笔下                         村印象                         旅                  

民情习俗 更多

民俗文化

岁时佳节

方言俗语

风物图解

来了杨村必看景点





乌石围


▲太平古镇

 ·当前位置:首页 > 民情习俗 > 民俗文化 > 内容 

蓝衫寄韵:杨村大便衫里的女人风华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20-5-12 21:22:11

   杨村的的空气里,总飘荡着蓝靛的清苦香气。那些穿在客家女人身上的大便衫,像从时光深处裁下的一抹幽蓝,将中原遗风与赣南山水缝进针脚,既藏着岁月的厚重,又裹着生活的温热。这不是寻常的衣衫,是刻在布帛上的客家密码,是女人身上流动的诗。

   大便衫的底色是山的颜色。用蓝草反复浸染的土布,在日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像杨村老井水映着的天空,不刺眼,却越看越有味道。衣襟裁成斜斜的大襟,从脖颈滑向腰侧,用盘扣系成一串含蓄的结,既遮得住山野的风,又藏得住女人的身段。年轻媳妇穿上它,肩颈的线条被衬得愈发柔和,蓝布贴着脊背,勾勒出劳作打磨出的紧实曲线,不似江南女子的纤弱,是带着筋骨的美,像村口的古榕树,根系扎实,枝叶却透着灵秀。

   庄重,是大便衫穿在女人身上的第一气质。领口规矩地掩到锁骨,袖口收得利落,不露半分轻浮。杨村的妇人走在田埂上,蓝衫被风掀起边角,露出里面素色的布裙,步子迈得稳当,裙摆扫过青草,连露水都沾得斯文。逢年过节去祠堂拜祖,女人们换上浆洗得笔挺的大便衫,蓝得愈发沉静,盘扣上的寿字纹在烛火下若隐隐现,低头行礼时,衣襟垂落的弧度都带着恭敬,仿佛那布帛本身就懂得礼数。

   少妇穿大便衫,最是耐看。褪去了少女的青涩,眉眼间多了几分温婉,蓝衫裹着刚生过娃的身子,丰腴却不臃肿。袖口挽到小臂,露出常年浣纱做家务磨出的薄茧,却更显实在。她们抱着孩子坐在门墩上,阳光透过屋檐落在蓝衫上,能看见布纹里细细的棉线。要喂奶时,只需解开腋下的暗扣,大襟轻轻一掩,便将羞赧藏得严严实实。孩子含着乳头吮奶,母亲低头轻拍,蓝衫的一角垂下来,盖住孩子的小脑袋,只露出两只蹬着布底鞋的小脚,一动一动的,像两只快乐的小鸟。这场景里,没有半分不雅,反倒满是母性的温柔,连那蓝衫都像是有了呼吸,随着母子的动静轻轻起伏。

   便服与礼服,在大便衫身上竟不冲突。平日里下田,就把下摆掖进裤腰,露出结实的裤腿,方便弯腰插秧;走亲戚时,再把下摆放下来,配上绣花的围裙,立时就显体面。布是粗布,却耐得住锄头的刮蹭,经得住溪水的搓洗,穿得久了,肘部、膝头磨出淡淡的白,像岁月留下的温柔印记。杨村的女人爱惜衣衫,晚上会坐在灯下,用同色的线仔细缝补磨破的地方,针脚密得像春雨,补好的地方看不出痕迹,倒像是给衣衫又添了一段故事。

   这蓝衫里藏着客家女人的一生。少女时穿它,是母亲亲手缝制的,针脚里满是叮嘱;嫁人后穿它,是自己学着做的,线绳里缠着对家庭的责任;老了再穿它,布面已泛出陈旧的光泽,却依然挺括,像她们从未弯下的脊梁。她们不用胭脂水粉,蓝衫就是最好的修饰,劳作时的汗水浸透布衫,干了之后留下淡淡的盐霜,像给蓝衫缀了层细雪;笑起来时,眼角的细纹与蓝衫的褶皱相映,都是时光的馈赠。

    杨村的风,吹了千百年,吹老了岁月,却吹不老大便衫的韵味。那些穿蓝衫的女人,走在青石板路上,身影被夕阳拉得很长,蓝衫的边角在风中轻轻摆动,像一面面小小的旗帜,飘扬在客家的土地上。这衣衫,是她们的铠甲,也是她们的柔情;是生活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穿在身上,是体面,是方便,更是一种传承——从中原到赣南,从母亲到女儿,一针一线,都是客家人对根的眷恋,对美的坚守。

·上一篇:杨村俗语里的亲情密码:莫让“三.. ·下一篇:杨村方言:“门前雕子只好别人打..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联系我们 | 征稿启事 | 责权声明

()  

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