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笔下                         村印象                         旅                  

民情习俗 更多

民俗文化

岁时佳节

方言俗语

风物图解

来了杨村必看景点





乌石围


▲太平古镇

 ·当前位置:首页 > 民情习俗 > 民俗文化 > 内容 

杨村方言:“门前雕子只好别人打的”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20-5-13 8:35:17

   杨村有句土话:“门前雕子只好别人打的。”这话听着朴素,内里却藏着几分世情的酸涩与人心的曲折。细品比孔夫子说的“道在迩而求诸远”更接地气——真正的人情世故,往往就藏在这日用而不知的俗语里。

   所谓“门前雕子只好别人打的”,字面是说,自家门前树上的鸟儿,只能让别人来打。若是外人举竿一击,命中下来,大抵相安无事,各自走开。但若换作自家人动手,甫一击落,便顿时冒出三姑六婆、左邻右舍,纷纷拢来,争说这鸟原是飞过他家的树顶,或是他先一眼瞥见,总之非要分一杯羹,闹得面红耳赤,不欢而散。

   这话哪是单说打鸟?分明是照妖镜,照见乡土社会里那层“差序格局”的薄纱。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说,中国人的人情像水纹,一圈圈推出去,近处浓,远处淡。村里有好处,比如修水渠的活儿、发下来的补贴,外乡人赚了去,大家倒能像庄子说的“相忘于江湖”,背后嘀咕两句“人家本事大”也就罢了;可若是隔壁的堂叔大伯得了,那便不同——“他前年还借过我家锄头没还呢,凭啥轮着他?”羡慕掺着嫉妒,猜疑裹着不平,像黄梅天的霉气,无孔不入。

   为啥会这样?老话早说了“远香近臭”,熟人之间的秤最敏感。外人的好,像天边的月亮,看着亮,摸不着,心里虽有点酸,却认了“人各有命”;身边人的好,却像灶台上的油星子,溅到自己手上,总觉得“凭啥他的锅比我的热”。《论语》里“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道理,在这儿落地生根,长成了带刺的藤蔓——不是真要均贫富,而是见不得身边人比自己多出一分去。

   于是,“门前雕子让别人打”,成了杨村人一代代传下来的生存哲学。不是大方,是怕;不是无私,是躲。就像古人说的“难得糊涂”,有时候让一步,不是输了,是保住了屋檐下的和气。让外人得好处,至少能落句“咱村人大方”;自家人争起来,却可能像《红楼梦》里说的“一损皆损”,连最后一点情面都撕得粉碎。

   这种心思,哪止杨村才有?整个乡土中国,多少村落都藏着类似的理儿。就像老辈人说的“眼睛总盯着脚边的草,就看不见远处的田”,狭窄天地里,人心像揣着杆秤,秤别人时斤两分明,秤自己时却总往轻了算。于是“别人打的雕子”成了心照不宣的默契,是无奈,也是一种笨拙的自保。

   可细想起来,这不免让人叹口气。古人讲“君子和而不同”,乡里乡亲本该像田里的稻子,根连着根,共同迎着日头长。若是总怕身边人比自己高,那稻田迟早要荒。或许哪天,杨村人能像杜甫说的“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真心为二柱子的好鼓掌,那时节,门前树上的雕子,管他谁来打,大家笑着分肉吃,才是真的活出了滋味。

   只是眼下,那句“门前雕子只好别人打的”还在杨村的茶余饭后里飘着,像句没写完的诗,一半是烟火气,一半是理儿,镇着乡村的日升月落,也映着人心的褶皱与光亮。

·上一篇:蓝衫寄韵:杨村大便衫里的女人风.. ·下一篇:没有了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联系我们 | 征稿启事 | 责权声明

()  

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