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还没散尽时,小溪河的水就带着山的清冽醒了。竹影在河面晃出细碎的纹,像谁把客家老布上的蓝花浸在了水里,风一吹,那些蓝花就跟着水流轻轻晃,晃过田尾头的稻埂,晃过山下的竹篱笆,晃进迳背村的炊烟里。这方叫小溪的村落,藏在杨村镇西北的山褶里,东望太平江的粼粼波光,西枕小溪河的潺潺絮语,南接仙人村飘来的云气,北连夹湖乡叠翠的山峦,一砖一瓦都浸着岁月的温软——而它的故事,要从几百年前那队挑着行囊的客家人说起。
一溪定根,岁月安澜
明朝年间,一支徐姓客家先民从古徐国,今江苏和安徽一带翻山而来。草鞋磨破了底,行囊里的种子却还裹着故土的泥,他们牵着牛、背着娃,在连绵的山岭里找了又找,直到爬上一道山梁时,谷底的景象让所有人停了脚步:一条小溪绕着田垄柔缓流淌,水清得能看见卵石下的游鱼,两岸的竹林密得能藏住整串鸟鸣,田垄里的土被溪水润得松润,抓一把在手里,能闻见草木的清香。
带队的老人放下肩头的扁担,指了指溪边那块开阔的平地,声音里带着压不住的颤:“有水有竹有良田,这就是咱的根了。”于是,先民们跟着溪水的流向铺开家当:在溪边扎起第一座茅庐,在田埂种下第一把稻种,在竹林旁立起第一根晒笋的竹架。田尾头的田垄先冒出了青苗,山下的竹林里响起了斧声,迳背的屋檐垂落了第一串玉米,丫叉丘的土路上印下了孩童的脚印——四个村小组像四片舒展的叶子,沿着溪水流向生长,“小溪村”的名字,就伴着第一缕炊烟,稳稳地落了户。
从此,徐姓人的日子就和小溪河缠在了一起:溪水灌溉良田,滋养竹林,也养育着一代又一代小溪人。他们在溪边洗衣、在田里耕作、在宗祠里祭祖,把迁徙的艰辛藏进岁月,只留下对这方水土的赤诚。
山环水绕,画里风光
小溪村的美,是山水熬出来的。小溪徐姓人懂风水,更懂与自然相守——这方村落的格局,是天然的“玉带环腰”:西傍的小溪河不疾不徐,绕着田垄转了个柔缓的弯,像给村落系了条碧玉带,河水带着山的清冽,也带着田的温润,流到哪里,哪里就有生机;东连的太平江则带着开阔的气脉,江面的粼粼波光能映出远处的山影,让山坳里的村落不显闭塞,反而多了份水的灵动。
四季在这里,都有不一样的模样。春天的清晨,溪边的竹林最先醒,新笋顶着露珠从土里钻出来,笋尖的嫩黄和竹身的翠绿叠在一起,风一吹,竹叶的“沙沙”声和溪水的“潺潺”声缠成一团,落在田垄里,能催醒沉睡的茶籽。偶尔有雨,竹雾会漫过溪面,把整个村落罩在一片朦胧的绿里,只听见雨打竹叶的声响,像谁在弹客家的老曲。
到了秋天,太平江边小溪路旁的红枫就成了主角。枫叶红得像燃着的火,一片片落在江水里,把流水染成暖红色,顺流而下时,像一封封写给冬天的信。田垄里的稻子黄了,金浪顺着山势起伏,和远处竹木的深绿、近处溪水的浅蓝、溪边红枫的艳红叠在一起,成了最鲜活的调色盘。就连山间的物产,都带着山水的灵气:雨后的大山林间,红菇像小灯笼似的冒出来;夏天晒在竹匾上的笋干,透着清甜的香;秋天收的茶籽,榨出的油能点亮冬日的灯;还有香菇、木耳藏在林木之间,等着勤劳的人去寻——这是山水给小溪村的馈赠,也是小溪人勤劳的见证。
客风绵长,烟火可亲
若说山水是小溪村的骨,那村里的人,就是这方水土的魂。走在小溪村的田埂上,最亮眼的一定是客家女人的身影:藏青色的冬头帕裹住发髻,蓝色围裙在风里扫过草叶,她们牵着牛走在田埂上,牛蹄踩出的印里很快渗出水珠,犁尖划过土地时,翻出的泥土带着草木的香。砍柴时,柴刀落向树枝的弧度透着熟练,蓝围裙上沾了草屑,却不妨碍她们笑着招呼路过的人:“来家里喝碗癞痢茶吧!”那笑容里,藏着客家人的纯朴与热情。
小孩们是小溪河的精灵。午后的阳光把河水晒得温乎,他们光着屁股钻进河里,小手在卵石间摸鱼,笑声惊飞了溪边的蜻蜓。有人捞起圆溜溜的鹅卵石,要比谁的更光滑;有人追着竹影跑,把笑声藏进竹林深处,震得竹叶上的露珠“嗒嗒”落下,砸在溪水里,溅起小小的涟漪。
老人们则守着宗祠的烟火气。宗祠的门槛被岁月磨得光滑,他们坐在木墩筒里,手里的竹筛子筛着豆子,豆子落在莫篮里的“嗒嗒”声,和嘴里的家常话缠在一起。有时怀里揣着孙辈,教着“嘉绍养懋维,大日方东升;昌荣承世泽,炳蔚焕名文”徐氏辈序歌。时而会指着宗祠梁上的雕花,轻声说:“这是你老老阿公当年亲手刻的,要记住咱徐姓人的根。”偶尔有远客来,老人们会泡上一壶山茶,端上一盘蕃薯干和花生,讲起小溪村的旧事,话里话外,都是对这方水土的眷恋。
一代代小溪人,就在这样的烟火里长大:听着溪水的声学会说话,跟着母亲的围裙学会劳作,在宗祠的檐下懂得传承。他们善良、勤劳、热情,从田埂走向远方的人,无论走多远,总记得小溪河的清、竹林的绿,记得母亲蓝围裙上的草屑,记得宗祠门槛上的温度——这就是小溪村的人,把客家风骨,刻进了血脉里。
暮色降临时,小溪河的水会映着晚霞,把天空的橙红、竹影的深绿、村落的灰瓦都浸在水里。宗祠旁的炊烟和山间的雾融在一起,村里的灯一盏盏亮起来,像落在地上的星。这就是小溪村,因溪而名,因山而兴,因徐姓人的烟火而暖。它的美,不是画在纸上的风景,是竹影里的风、溪水里的鱼、田埂上的脚印、宗祠里的絮语织成的诗,是一代代人守着山水、守着根脉的和谐。
走在这里,你会觉得时间都慢了下来——因为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身影,都写着“家园”二字。这方水土的美,从来不是静止的,它藏在溪水的絮语里,藏在客家女人的蓝围裙里,藏在孩童的笑声里,藏在每一个小溪人的心间,岁岁年年,绵长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