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笔下                         村印象                         旅                  

地方文化 更多

典故传说

阳明文化

寺庙文化

饮食文化

地名文化

来了杨村必看景点





乌石围


▲太平古镇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化 > 地名文化 > 内容 

九连霞蔚处,古村唤紫霞——杨村镇紫霞村典故与风物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21-8-15 10:36:50

   九连山余脉如青绸舒展,蜿蜒至杨村镇西南一隅,云雾常在此处驻足,山风携着林木的清香漫过谷地,藏着一座与“霞”结缘、因“风”聚气的古村——紫霞村。它东倚九连山镇,南靠九连山脉的苍翠林海,北接仙人村的灵秀地气,两条山坑如臂弯环护,将旗岭下、梅子坑的烟火人家轻轻揽入怀中,十七个村小组如散落的珍珠,嵌在青山绿水间,续写着数百年的人文与自然传奇。

   一、紫霞得名:暮霞染谷定村名

   紫霞村的来历,藏着一段与天地灵气相契的民间往事。相传明末清初,徐姓先祖从江苏、安徽辗转迁徙,一路寻山问水,只为觅一处宜居吉壤。行至九连山余脉这片谷地时,恰逢暮色四合,夕阳将西天云霞燃作紫绯色,从林场林海间漫出,如锦缎般垂落巨岭,又顺着梅子坑的溪流蜿蜒铺展,整座山谷仿佛被一层温柔的紫雾包裹,连草木都染着淡淡的霞光。

先祖们驻足惊叹,指着漫天霞色道:“紫霞绕宅,必是天地护佑的吉地!”遂决定在此定居,劈山垦田、筑屋造舍,将村落定名“紫霞”,取“霞光照临、福泽绵长”之意。此后数百年,村民沿旗岭下与梅子坑两条山坑繁衍,新屋下的青砖黛瓦、泥围的夯土院墙、栗树下的古木老宅次第而起,十七个村小组渐渐成形,每一处都沾着“紫霞”的名讳,也承着先祖对这片土地的期许。

   二、风光灵秀:四季皆画映山河

   紫霞村的美,是九连山亲手勾勒的四季长卷,山清水秀是它的底色,林木丰茂是它的衣裳,连风过之处都带着自然的诗意。

   春日的紫霞是鲜活的水墨。秧脚村小组的田垄里,新插的秧苗顶着露珠,嫩绿映着天光,风一吹便漾起层层涟漪;泥围的老梨树下,洁白的花瓣簌簌飘落,沾在青石板路上,与村民晨起的脚步声相映,满是烟火气的温柔。若逢雨后,山间云雾缭绕,从九连山营林林场漫下来,将旗岭下的竹林染成淡墨色,竹叶上的水珠滴落,砸在溪流里,溅起细碎的银光。

   盛夏的紫霞是清凉的绿韵。旗岭下的竹林遮天蔽日,碗口粗的竹秆笔直挺立,枝叶交叠成天然的绿伞,走在竹林间,风携着水汽扑面而来,暑气瞬间消散;愚公洞电站下的水,流潺潺流淌,水色清澈见底,鹅卵石在阳光下泛着光,孩童提着竹篮在浅滩摸鱼,笑声随水流向远方。村中的古木更是盛夏的宝藏——数百年树龄的香樟、红楠挺立在村头巷尾,树干需数人合抱,枝叶如伞盖般铺开,树下常有老人摇着蒲扇闲话,讲过去的故事。

   秋日的紫霞是浓烈的丹枫图。栗树下的板栗树挂满了带刺的果壳,秋风一吹便噼啪裂开,露出饱满的果仁,村民背着竹筐采摘,欢声笑语满山坡;象形村旁的山坡被红叶染透,从山脚到山顶,层层叠叠的红与黄,衬着湛蓝的天空,像极了古人笔下的“霜叶红于二月花”。此时的九连山余脉褪去了盛夏的浓绿,露出深浅不一的褐与金,站在愚公洞电站的隧道口远眺,能看见霞光漫过山林,将整个村落染成温暖的色调。

   冬日的紫霞是静谧的素白卷。偶尔遇霜雪,愚公洞电站的隧道口会凝结雾凇,银丝缀满松枝,如琼枝玉树;电站的引水渠水波不冻,在暖阳下泛着粼粼金光,与山间的苍松相映,动静之间皆是意境。即便无雪,清晨的薄雾也会给村落披上轻纱,泥围的夯土墙、新建村的平顶房在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仙境。

   三、风水聚气:山环水抱育人杰

   紫霞村的“好风水”,从不是虚无的传说,而是九连山馈赠的地理禀赋,是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智慧。

   从风水格局看,紫霞村属九连山下脉,主山巍峨绵延,如巨龙蜿蜒而来,形成“来龙有力”的稳固之势——南靠九连山营林林场,林海浩瀚如屏障,既挡南风之燥,又蓄水汽之润,是风水学中“后有靠、前有照”的吉象;北连仙人村,相传昔年有隐士在此修行,更添“邻吉地、接灵气”的意蕴,形成南北呼应的气场。

   村内两条山坑更是点睛之笔:旗岭下的山坑自西向东,梅子坑的溪流自南向北,两条水脉婉转交汇,恰如“玉带环腰”,既聚水汽滋养田地,又藏风气不易散泄,完美契合“山环水抱、藏风聚气”的要义。这样的格局,不仅让紫霞村常年气候温润、物产丰饶(木材资源自古便是村中宝藏,至今仍是村民重要的经济来源),更造就了宜居的人文环境——山清水秀养人眼,林风溪声宁人心,这般灵秀之地,自然容易孕育聪慧勤勉之人。

   翻开紫霞村的往事,“人才辈出”的佳话从未断过:清代时,村中曾出过秀才、举人,私塾里的读书声传过梅子坑;近代以来,更有学子考入名校,投身科研、教育、建设等领域,走出大山后仍不忘回馈家乡。村民们常说,是紫霞的山山水水养出了人,这话虽朴素,却道破了“风水”的本质——不是迷信的玄学,而是优越的自然环境与淳朴的人文风气,共同滋养出的“人杰地灵”。

   如今的紫霞村,依旧守着九连山的馈赠,愚公洞电站的水轮机轻声运转,将山泉水转化为电能,点亮村落的夜晚;十七个村小组的烟火气依旧旺盛,晨雾中,村民扛着农具走向田间;暮色里,孩童追着晚霞奔跑。这座因紫霞得名、因风光灵秀、因风水聚气的古村,正以它独有的姿态,在九连山的怀抱中,将自然的馈赠与人文的传承,续写进更长远的时光里。

·上一篇:溪语绕村,客韵绵长——杨村镇小.. ·下一篇:杨村镇三坑村:山水环抱间的人文..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联系我们 | 征稿启事 | 责权声明

()  

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