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笔下                         村印象                         旅                  

地方文化 更多

典故传说

阳明文化

寺庙文化

饮食文化

地名文化

来了杨村必看景点





乌石围


▲太平古镇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化 > 地名文化 > 内容 

杨村镇三坑村:山水环抱间的人文密码与血色记忆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21-8-15 11:27:04

在杨村镇东南的崇山峻岭中,九曲岭背下的三坑村如一颗被岁月遗忘的明珠,静静镶嵌在赣粤两省交界处。这里三面环山,朱坑溪潺潺北流,将苍翠的山峦与肥沃的谷地编织成一幅天然画卷。当晨雾漫过蛇岭的脊梁,当暮色浸染大角嵊的峰峦,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块岩石、每一棵古树都在诉说着千年的传奇与荣光。

一、山水形胜:天地造化的天然屏障

三坑村地处南岭山脉东段北麓,东接九连山余脉的武当横岗,南连广东连平上坪的九连山脉,西倚九曲岭群峰,北望坪上村开阔谷地。这种“三山夹一谷”的独特地貌,使其成为赣粤边际的天然锁钥。境内最高峰大角嵊海拔1086米,如巨人般俯瞰着脚下三条深邃的山谷——自南向北延伸的朱坑溪、横坑水、石排坑,如同三条银链将三坑村紧紧环绕。

特殊的地理位置赋予了三坑村丰富的自然资源。漫山遍野的杉木林如绿色海洋,杉木、毛竹林随风摇曳,笋干年产量达万斤;山涧边野生香菇、木耳星罗棋布,土蜂蜜甜润甘醇。村民们依循着“靠山吃山”的古训,在山间里种植油茶,在山坳中养殖蜜蜂,将这片土地的馈赠转化为世代相传的生存智慧。

二、地名溯源:山脉走向的地理密码

三坑之名,源自其独特的地形特征。在九曲岭背的蛇岭与广东连平交界处,三条主坑的山脉分别发源于大角嵊、小角嵊和羊石嵊,呈“川”字形自南向北延伸。这三条山谷不仅是地表水的天然通道,更在漫长地质年代中切割出深邃的峡谷与台地,形成南高北低的地势格局。

当地老人口耳相传的“三坑锁钥”传说,为这一地理特征增添了神秘色彩。相传正德年间,王阳明平定三浰时,这三条山谷被用作屯兵、储粮的要冲,当时称为“三坑”而故名。虽经岁月侵蚀,驻军遗址早已湮没,但在石排坑的岩壁上,仍可隐约辨认出当年的瞭望孔与防御工事。

三、风水格局: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

三坑村的选址与布局,暗合中国传统风水理论的精髓。村后大角嵊镇守南方,左右两侧的蛇岭与坳顶似“青龙”“白虎”蜿蜒护卫,前方朱坑溪自南向北潺潺流过,形成“玉带缠腰”的绝佳格局。这种“环山聚气”的地理环境,被风水师称为“藏风得水”之宝地。

在村落营建上,三坑人更是将风水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朱氏宗祠坐落在朱坑溪畔,背倚蛇岭余脉,面朝笔架峰,门前池塘如“日月双潭”,既调节小气候,又寓意“聚财纳福”。村内山道依地势蜿蜒,形成“九曲回肠”的布局,既避免了直风穿堂,又暗含“曲则有情”的风水理念。

四、宗族源流:客家迁徙的历史见证

三坑村朱氏家族的迁徙史,是一部浓缩的客家移民史诗。据《朱氏宗谱》记载,其始祖朱凤英于清朝时期从广东和平迁至员布朱屋。清康熙年间,有部分朱姓人到九曲岭摘山茶时见三坑“山环水绕,土地肥沃”,遂率族人在此开基立业。

历经数百年繁衍,三坑朱氏现已发展为河背、石排两个自然村,人口数百人。宗族文化在三坑村有着深厚根基:朱氏宗祠内高悬“沛国堂”:显其与朱熹一脉的渊源;每年清明、冬至的祭祖会上,百名宗亲齐聚一堂,共叙血脉亲情。这种强烈的宗族认同感,成为维系村落凝聚力的精神纽带。

五、血色记忆:抗战烽火中的家国情怀

(一)张瑞贵部的铁血防线

1945年春,国民党六十三军军长张瑞贵率部进驻杨村蔡屋圩,在坳顶一带修筑防御工事,阻击日军北上。三坑村因其隐蔽的地形和便利的交通,成为国军重要的后勤补给基地。村民们自发组成运输队,肩挑背扛将军需物资送往前线;妇女们日夜赶制军鞋、干粮,老年人则担负起站岗放哨的任务。

在坳顶军事防御中,国军与日军虽未展开激战,但三坑村民坚持将饭菜、弹药送上阵地。据亲历者回忆,一位名叫朱姓村民在运送弹药时不幸掉入坑谷摔断脚,但他仍紧抱着军用物资不肯松手。他的事迹,至今仍在三坑村流传。

(二)智斗日寇的“狐狸炸”传奇

1945年6月,一股日军从连平上坪向龙南逃窜,途经三坑村。面对装备精良的敌人,村民们并未惊慌失措:青壮年男子将老人、妇女和儿童转移至深山隐蔽,然后利用熟悉的地形与日军周旋。他们用自制的“狐狸炸”炸伤敌人,放出训练有素的猎犬撕咬日军;手持鸟枪从山岩后突袭。

伏击战中,村民用“狐狸炸”炸伤2名日军,有村民也因爆炸波及身负重伤。这场持续3小时的游击战,共击伤日军3人,迫使敌人仓惶逃离三坑地界。当地至今流传着“三坑狐狸炸,鬼子胆边吓”的民谣,成为村民智慧与勇气的永恒见证。

(三)战火中的人性光辉

1948年9月,杨村警察分局联合部分国军围剿玉坑村。为躲避战火,玉坑村数十名老弱妇孺逃至三坑村寻求庇护。三坑村民毫不犹豫地敞开家门,将仅有的粮食分给难民。在最艰难的时刻,村民们甚至杀了过年才舍得吃的大公鸡为玉坑百姓熬制救命的鸡汤和米粥。

这种跨越宗族的互助精神,在三坑村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朱氏宗祠的门楣上,“敦亲睦族”四个大字历经风雨依然清晰可辨。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三坑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

六、今日三坑:山水人文的和谐共生

时光荏苒,曾经的战场已化作宁静的田园。如今的三坑村,新修水泥路蜿蜒其间,白墙黛瓦的客家民居错落有致。虽然大部分村民迁出三坑,但朱氏宗祠经过修缮焕然一新,成为村民议事、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朱坑溪畔新建的文化广场上,老人们围坐聊天,孩童们追逐嬉戏,一派祥和景象。

近年来,三坑村依托独特的生态资源和人文底蕴,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游客们可以漫步在竹林小径,品尝农家自酿的糯米酒;可以参观朱氏宗祠,聆听老族长讲述家族迁徙史;还可以徒步大角嵊,俯瞰赣粤两省交界处的壮丽风光。如今的三坑村已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

站在蛇岭之巅俯瞰三坑村,朱坑溪如玉带缠绕,梯田如天梯直上云霄。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用勤劳与智慧守护着山水家园,用坚韧与勇气书写着历史篇章。当夕阳的余晖洒在大角嵊的峰巅,三坑村宛如一幅灵动的山水画卷,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流淌,诉说着永恒的传奇。

·上一篇:九连霞蔚处,古村唤紫霞——杨村.. ·下一篇:杨村仙人记:仙踪留韵处,客家画..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联系我们 | 征稿启事 | 责权声明

()  

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