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笔下                         村印象                         旅                  

地方文化 更多

典故传说

阳明文化

银山文化

饮食文化

地名文化

来了杨村必看景点





乌石围


▲太平古镇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化 > 地名文化 > 内容 

杨村仙人记:仙踪留韵处,客家画里村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21-8-15 11:27:34

   远古的风,总爱携着传说掠过赣南的山峦。在杨村镇西南那片被青山环抱的土地上,仙人村的名字,便藏着一段沾着晨露与云霞的故事。相传百年前,天宫的几位仙女循着人间烟火的气息而下,拨开云海时,便见这方水土:东有蕉陂的清浅溪流绕村,南接紫霞村的霞光漫染,西畔小溪河如银带缠腰,北依夹溪山峦似翠屏列阵。她们踏着松针铺就的软毯穿行,足尖点过的山岭冒出肥嫩的菌菇,指尖拂过的田埂草木瞬间抽出新芽;见山间无甚声响,便以山歌为引,调子顺着溪流淌遍山谷,惊醒了沉睡的竹,唤开了崖边的花。待天将亮时,仙女们不舍离去,便将随身的云纱化作晨雾,把腰间的蓝绫裁成溪波,连头上的绢帕也留在了山间——后来,这里的客家女子戴上了相似的冬头帕,腰间系着同款的蓝围裙,人们才知,是仙女把仙韵留在了这方土地,遂取名“仙人村”,让这段佳话伴着溪流,流了一代又一代。

   如今的仙人村,仍似被仙女的手细细描摹过。四面山峦如蜷卧的青兽,将老屋下、排上、老屋场几个村小组轻轻拢在怀中,漫山的树木葱茏得能滴出绿来,像是给大地披了件绣满松针与竹影的外衣。清晨的雾最是多情,顺着山峦的褶皱缓缓流淌,缠在脐橙园的枝头,沾在茶树的叶尖,待朝阳把金光洒进山谷,雾才慢慢散开,露出满树橙黄——那脐橙像极了仙女遗落的灯笼,挂在枝头晃悠悠的,风一吹,便飘来清甜的香。松树林里藏着惊喜,雨后的清晨,小孩们挎着竹篮钻进林子,拨开厚厚的松针,便能找到一朵朵蘑菇,像撒在绿毯上的宝石;他们的笑声惊飞了枝头的鸟,却惊不散田间的宁静,老人们坐在宗祠的青石板门槛上,手里捻着针线,嘴里聊的是今年的收成,偶尔抬眼,能看见田埂上提着竹篮摘猪菜的身影,或是菜园里弯腰锄草的背影,锄头落下的节奏,和着远处的溪流声,成了最温柔的乡音。

   懂风水的人说,仙人村的好,是天地给的馈赠。西傍的小溪河不是随意流淌,而是像玉带般绕村而过,把山间的灵气都聚在村里;北连的夹溪山峦高低错落,既挡住了寒风,又留足了暖阳,正是“藏风聚气”的好格局。这样的风水,养出了满山林木的丰茂,也养出了遍地的珍宝:春日采笋晒成笋干,夏日收摘鹰嘴桃和三华李,秋日收脐橙、采红菇,冬日拾木耳、伐竹木,摘茶籽榨成茶油,每一样物产,都是山水对村民的偏爱。徐氏客家人从杨村镇枧头村迁来此处时,大抵也是被这风水与风光打动,才在此扎根,把“善良纯朴、热情好客”的性子,融进了仙人村的每一寸土地里。

   而仙人村真正的“仙”,不在传说,而在那些戴着冬头帕、系着蓝围裙的客家女人身上。她们是这片土地的灵魂,把仙女的温柔与坚韧,活成了日常的模样。清晨天刚蒙蒙亮,便能看见她们牵着牛走在田埂上,冬头帕的青蓝在翠绿的田间划出一道亮色,蓝围裙随着弯腰犁田的动作轻轻摆动,牛蹄踏过泥水的声响里,总能掺进几句客家山歌——调子不似城里的歌谣婉转,却带着山水的清越,像小溪河的水般清亮,从“春播一粒籽”唱到“秋收万担粮”,把劳作的辛苦,都唱成了对生活的热爱。她们能扛着柴禾走在山间,也能坐在灶前把笋干炒得喷香;能在菜园里给青菜浇水,也能在宗祠里教小孩唱山歌。有次雨后,我看见一位阿婆蹲在松树林里捡蘑菇,冬头帕上沾了细碎的雨珠,她却笑着把最大的一朵红菇放进身边小孩的篮里,说“这是仙女留给娃娃的甜”——那一刻,我忽然懂了,仙人村的仙女从未离开,她们只是化作了这些勤劳乐观的客家女人,用双手把传说里的仙境,种成了实实在在的田园。

   夕阳西下时,仙人村的雾又会悄悄回来,把山峦、田野、房屋都晕成淡淡的水墨画。溪边的女人收起锄头,牵着牛往家走,山歌的余韵还在山谷里绕;小孩们揣着满篮的蘑菇,追着蝴蝶跑过田埂;老人们收拾好竹篮,慢慢走回宗祠旁的老屋。晚风里,有脐橙的甜,有松针的香,还有客家女人说笑声里的暖。这便是仙人村,没有仙境的缥缈,却有比传说更动人的真实——这里的山是仙山,水是仙水,劳作的人是“仙人”,每一寸土地都藏着仙女留下的韵,每一缕烟火都写着客家儿女的情。若你某天循着溪流而来,定会像当年的仙女般驻足——原来最好的仙境,从不是在天宫,而是在这人间烟火里,在这山水与人心共绘的画中。

·上一篇:杨村镇三坑村:山水环抱间的人文.. ·下一篇:员布纪事:笔架山下田螺梦,围屋..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联系我们 | 征稿启事 | 责权声明

()  

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