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物质并不丰裕的年代,蔡屋,这个坐落在杨村山水之间的小村庄,以其独特的风土人情,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杨村人。直到80年代中期,纯米饭在这里依旧是一种奢侈,而每家每户的饭桌上,总离不开那带着泥土芳香的蕃薯丝饭。
蕃薯丝饭,顾名思义,就是将米饭与蕃薯丝混合蒸熟而成。在那个时代,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的主食,更是一种生活与文化的象征,一种勤劳与智慧的结晶。
记忆中的蕃薯丝饭,总是伴随着秋天的脚步悄然而至。当秋风送爽,稻田里金黄的稻穗低垂,地里的蕃薯地也迎来了丰收的时刻。孩子们光着脚丫,跟在大人身后,一起挖出那些埋藏在泥土中的宝藏。蕃薯的皮粗糙,但掩盖不住内里的甜蜜与粉糯。挑选的过程充满了期待,家家户户都希望能选出最大、最粉的蕃薯,洗净后用特制的蕃薯丝刷刷成细丝。那刷出的蕃薯丝,晾晒在竹篾垫上,细如发丝,柔若无骨,在阳光下红蕃薯刷的丝像闪着金黄的光泽,白蕃薯刷的丝像是洒落一地的银条。那一根根细腻的蕃薯丝,仿佛是农民们心中的希望。晒干的蕃薯丝小心翼翼地储藏备用,等待着蒸饭时变成主粮美味。
煮饭时,厨房里升起的炊烟,像是杨村特有的信号,告诉人们,一顿美味的蕃薯丝饭即将呈现。先将大米煮至半熟,那米粒在沸水中翻滚,逐渐变得饱满而透明,然后小心翼翼地捞出。接着,将晒干的蕃薯丝轻轻放入米汤中,看着它们在热水中慢慢舒展开来,像是沉睡的生命被唤醒。捞出沥干水后,蕃薯丝与半熟的米饭混合,一起倒入饭甑中蒸,那升腾的蒸汽中,弥漫着诱人的香气。
饭熟了,整个村子都沉浸在一片温馨的氛围中。孩子们围着灶台,眼睛里闪烁着期待的光芒。老人们则慢悠悠地坐在门槛上,手中的烟斗冒着淡淡的烟雾,脸上洋溢着满足的微笑。饭桌上,蕃薯丝与米饭的混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口感,既有米饭的软糯,又有蕃薯丝的韧劲,每一口都是对味蕾的极致诱惑。饭桌上的蕃薯丝饭,不仅是主食,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一种对家的依恋。
蕃薯丝与米饭的完美融合,让人食欲大增。老人们总是会将米饭与蕃薯丝拌匀,吃得津津有味;而孩子们则更喜欢米饭多些,蕃薯丝少些,他们总是迫不及待地将饭团塞进嘴里,满足地咀嚼。
记得我们上初中时,为了能吃得饱一些,每星期都要带些蕃薯丝去学校。在学校,我们会在小小的铝饭盒里,精心铺上一层大米,再撒上薄薄的蕃薯丝,最后倒入适量的水。在学校简陋的蒸锅里,我们的饭盒与其他同学的交错摆放,那蕃薯丝饭的香气,常常引得同学们垂涎欲滴。饭熟端入宿舍后,我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各自的带来的浸菜、萝卜干、辣酱、豆腐饼,那份简单的快乐,至今仍让人回味无穷。
蕃薯丝饭的味道,取决于蕃薯的品种。有的蕃薯脆甜可口,有的则粉糯香浓。无论哪一种,都能让蕃薯丝饭变得美味无比。它不仅能够充饥耐饱,更是一种农家健康食品,承载着杨村人的情感与记忆。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纯米饭已不再是奢侈。然而,每当我回想起那充满蕃薯香的蕃薯丝饭,心中总是涌起一股暖流。那是一种深深的怀念,是对那个时代、那段生活的无尽思念。蕃薯丝饭,那朴实无华的味道,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