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记忆的深处,老家塘叾中间桥,它不仅是连接两岸的纽带,更是承载着无数人心血的希望之桥。中间桥,是一个让老家新屋围村焕发新生的工程。
那时的新屋围与中和,大部分农田都在陈坑,而中间桥是我们耕作的必经之地。每当春耕秋收,村民们便挑着担子,牵着牲口,踏上那条通往对岸的土路。中间桥,是我们耕作的必经之地。它原是一座颤颤巍巍的简陋木桥,桥下河水湍急,看着就让人心惊胆战。每当山洪爆发,河水猛涨,那座脆弱的木桥便在洪水中摇摇欲坠,最终被冲得七零八落。桥毁路断,我们只能望河兴叹,绕道而行,那是一条漫长而崎岖的小路,既耗时又耗力。
这座桥,不仅是新屋围与中和的希望,也是员布村民通往黄坑村、刘屋村、陂坑村以及蕉陂西部片区的期盼,还是员布学生们通往新蔡初中的求学之路,更是村民们种植养殖通往富裕的康庄大道。
在那个火热的年代,我老爸担任临江公社党委书记,他深知家乡这座桥的重要性。于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他决定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人脉,为村民们解决出行难题。他召集了村里的退休人员水清阿公、品三大爷、祖香大爷,四人围坐在昏黄的煤油灯下,成立了筹建小组。水清阿公,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却有着年轻人的干劲,他担任建桥小组负责人,负责建桥的筹备工作。而我老爸,则利用职权便利,四处奔波,争取资金和物资。
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一座跨河近二十米,宽三米的石拱桥在当年就建成。桥的建成竣工那天,村民们欢呼雀跃,仿佛过节一般。桥面铺着整齐的石板,两侧立着坚固的石栏,桥墩坚实厚重,仿佛是河流中的守护神。桥的建成,不仅方便了村民出行。无数次洪灾来袭,这座桥被洪淹没都屹立不倒,成为了村民们心中的坚强象征。
如今,陈坑已开发的果园、林业、养殖业也蓬勃发展。运输物资的车辆不断,中间桥为进陈坑创业的人提供了便捷通道。这一切,都离不开塘叾中间桥的贡献。
然而,时光荏苒,建桥筹备组的四位老人,只剩下我老爸健在。水清阿公、品三大爷、祖香大爷都相继离我们而去,但他们为村里作出的贡献,村民们永远铭记在心中。
每当走过这座桥,我都能感受到他们的身影,仿佛还在桥上谈笑风生,规划着村庄的未来。每当我走过这座桥,都会想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梦想的时代,也是一个敢于拼搏、勇于担当的时代。塘叾中间桥,不仅是一座桥,更是一种精神,一种责任,一种担当。
如今,这座桥依然屹立在河面上,见证着新屋围与中和的变迁,承载着村民的希望。它让我们明白,只要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传承这种精神,为实现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