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村圩南隅,群山如黛,碧水环流,一处依山傍水的古村寨静静卧于黄坑河岸的山坳间,这便是杨村人熟知的马头寨。从杨村圩沿河堤向南行二里,先闻潺潺水声,再见青灰色的屋瓦顺着山势铺展,远处笔架山三峰并峙,近处新蔡河碧波荡漾,村寨如被天地精心安放的璞玉,藏着一段与地形、风水共生的古老故事。
马头寨的地名,藏着先祖选址的巧思与岁月的流转。其开居始祖赖德伯,原籍夹湖杨岭龙井头,约莫在清代初年,因原居地山多地狭,难以承载族人繁衍,便带着家人沿太平江河而上,在九连山脉余脉,寻访新的栖居地。行至杨村圩南时,一条清澈的太坑河与新蔡河交汇处映入眼帘,河岸东侧的山坳形如一只蜷卧的马蹄——三面环山如蹄壁,中间开阔如蹄心,仅西侧临河面留有一道平缓出口,既避山洪侵袭,又避北面风煞。赖德伯见此地形,又掬太坑河水尝之甘甜,观土壤黝黑肥沃,当即决定在此建寨定居,初名“马蹄寨”,取“天马驻足,福泽留驻”之意。

百余年后,赖氏族人丁兴旺,村寨规模渐大。族中长辈认为“马蹄”虽显安稳,却少了几分昂扬之气,而村寨背靠的笔架山如天马昂首,南面九连山脉的坳顶余脉如马颈蜿蜒,整体望去恰似一匹蓄势待发的骏马,遂提议改“蹄”为“头”,定名“马头寨”。这一改,既贴合了村寨与山水相融的整体形态,更寄寓“马头高昂,族运昌隆”的愿景,此名便沿用至今,传至如今已十余代人,赖氏族人仍以“马”为祥兆,逢年过节会在祠堂门挂骏马剪纸,祈愿日子如奔马般红火。
若说地名是马头寨的“名”,那风水格局便是它的“魂”。赣南客家先民素来重风水,赖德伯选址时,早已暗合传统风水“藏风聚气、山水相依”的要义,而马头寨的风水之妙,更在“靠、脉、水”三者的精妙呼应。
其一为“靠得稳”——东面太坑之外,笔架山如天然屏障横亘远方,成为村寨的“玄武靠山”。此山三峰并峙,峰峦圆润不陡峭,形似文人案头的笔架,在风水里属“文星山”。古人认为,靠山端正则家宅稳固,文星照临则人才辈出。马头寨自建围以来,便有“耕读传家”的传统,清代中期曾出过秀才,民国时族中还办过私塾,如今村里的孩子多勤勉好学,老一辈总说“是笔架山的文气养着咱寨”。
其二为“脉连活”——南面与员布村相接处,九连山脉的坳顶余脉如一条游龙,自西南向东北蜿蜒而来,当地人称之为“龙埂”。这道龙埂不高却绵长,土层深厚,草木丰茂,恰是风水里“龙脉”的象征。龙脉为村寨带来“生气”,不仅让山间多清泉、田畴无旱忧,更让村寨的气场与九连山脉的磅礴气势相连。老人们说,龙埂上的树不能乱砍,那是“龙的毛发”,砍了会断了村寨的“气脉”,这份敬畏也让龙埂至今保持着原始的葱郁,成为马头寨与自然共生的见证。
其三为“水绕财”——村寨被三条水脉环绕,西临新蔡河,北傍东水河,中间又有太坑河穿寨而过,三水如碧带缠腰,形成“玉带环腰”的风水格局。传统风水认为“山主人丁水主财”,而马头寨的水不仅旺财,更显灵动:新蔡河河面宽阔,早年可通竹筏,是马头寨与外界贸易的通道,黄坑、陂坑赖氏族人曾靠运竹木沿此河至杨村圩,再转往龙南县城,攒下不少家业;东水河水流平缓,岸边多水田,是村寨的“粮仓之源”;太坑河穿寨而过,为家家户户提供生活用水,夏日里孩童在河边嬉戏,妇女在岸头洗衣,河水的潺潺声成了马头寨最动听的日常。
如今的马头寨,青石板路仍留着岁月的痕迹,赖氏宗祠的匾额上“颍川堂”三字,及“颍川门第,上策家声”堂联依旧醒目,笔架山的轮廓在晨雾中若隐若现,三条河流仍滋养着两岸的稻田。十余代人的繁衍,让马头寨不仅是一处地名,更是一段“因形得名、因水而兴、因文而盛”的传奇。它的来历藏着先祖的智慧,它的风水融着自然的馈赠,而这份“山环水绕、人杰地灵”的福祉,仍在代代相传中,续写着马头寨的新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