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笔下                         村印象                         旅                  

地方文化 更多

典故传说

阳明文化

银山文化

饮食文化

地名文化

来了杨村必看景点





乌石围


▲太平古镇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化 > 地名文化 > 内容 

黄塘八景:王阳明笔下的太平诗篇与千年回响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21-8-17 8:31:14

   正德十二年(1517年)深秋,南赣巡抚王阳明的旌旗终于插在了杨村黄塘的土地上。此时的他,刚准备征剿三浰,南安的苦战,铠甲上的征尘尚未拂尽,眉宇间却已褪去了杀伐之气。黄塘,这座被群山与碧水环抱的村落,成了他大军休整的驻脚之地,也成了他在戎马生涯中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心灵驿站。正是在这里,这位集军事家、哲学家与诗人于一身的旷世奇才,挥笔写下《黄塘八景诗》,让这片赣南边陲的山水,永远镌刻在明代文学与地方史的长卷中。

   一、山水形胜:黄塘的地理脉络与风水格局

   黄塘地处太平堡腹地,其地势之妙,恰如王阳明在诗中暗喻的“锁钥之势”。北面的岚岭如一道天然屏障,“环抱三江,盘四十余里”,将滔滔江水收束于峡谷之间,既阻遏了外敌入侵的路径,又汇聚了天地间的灵气,形成“峨然雄踞几春秋,锁住长江不放流”的磅礴气象。这种“山环水抱”的格局,在传统风水学中恰是“藏风聚气”的上佳之地——北嶂岚岭为“玄武”,株岭为“朱雀”,东西两侧的丘陵如“青龙”“白虎”拱卫,中间的平湖则如一面玉镜,倒映着天光云影,构成了“四象拱卫,气纳中央”的完整格局。

   村落正南的“天马泉”更是点睛之笔。那道形似奔马的小山丘,前临清泉,后倚沃野,仿佛一匹蓄势待发的神驹,正低头汲取着太平乡野的生机。而东南方向的“金鱼山”则与江面构成奇妙呼应,山形如鱼,江浪似鳞,每当春水上涨时,山影在波中起伏,宛如金鱼摆尾,故有“风雷不动时惊跃,欲向大江化作龙”的奇景。这种将自然山水拟人化的想象,既显露出黄塘地形的灵动,更暗含着当地人对"潜龙在渊"的祥瑞期盼。

   平湖与西川构成的水网,是黄塘的血脉。平湖“天光水色湛然”,不仅为村落提供了灌溉之利,更调节着当地的气候,使黄塘四季温润;西川则“金水星涵碧水平”,夜幕降临时,渔火沿溪闪烁,与星空、月影在水中交织,形成一幅流动的《夜渔图》。山水相依,刚柔相济,这般地理环境,既适宜屯兵驻守,又滋养着耕读传家的文脉,难怪王阳明会在此驻足良久,生出“晴光岚影日悠悠”的感慨。

   二、诗心寄怀:王阳明创作八景诗的心境与深意

   王阳明驻军黄塘时,正值征剿三浰的关键节点。此前,他已平定南赣多股叛乱,在杨村提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深刻洞见,而黄塘的宁静,恰好成了他反思战事、观照内心的契机。在他看来,山川不仅是自然的景致,更是“心外无物”哲学理念的具象化——眼中的山水,实则是心中境界的投射。

   写《岚岭回春》时,他或许正站在营寨高处远眺。岚岭的雄奇让他想到的不仅是军事屏障,更是“环抱太平春拍塞”的治世愿景。战乱多年的南赣,百姓渴望的正是这“锁住长江”般的稳固与安宁,而“晴光岚影”的悠然,恰是他对战后太平的向往。这种将军事地理与民生期盼熔铸于诗的笔法,显露出他“致良知”思想中“经世致用”的底色。

   面对“平湖漾月”的澄澈,王阳明的笔触转向了文人的理想。“宝镜认将浸碧波”的比喻,既写湖水如镜,又暗合心学“去蔽存真”的追求;而“映照文人登魏阙”的畅想,则寄托着他对南赣教化的期许——战乱平息后,当以文教兴邦,让这片土地走出更多心怀天下的栋梁。此时的他,已不再是单纯的统帅,更是一位思考如何根治乱源的政治家。

   “明德书灯”一景最能体现他的教育情怀。黄塘东平湖西的“明德斋”,取“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之意,夜晚书灯如星,书声琅琅。这让王阳明看到了南赣的希望:“不是焚膏堪继咎,谁将长夜破漫漫”,他深知,唯有教育能驱散愚昧的长夜,让“良知”之光照亮乡野。这种对文脉传承的重视,与他后来在南赣广设社学的举措一脉相承。

   而“天马饮泉”“金鱼斗浪”等诗,则暗含着他对人才的渴望。“骅骝何事施鞭策,有日凌风上五云”,既是赞天马之姿,也是盼南赣能涌现如骏马般的贤才;“欲向大江化作龙”的豪情,则隐喻着打破困局、建功立业的志向——这既是对当地人的期许,也是他自身“知行合一”精神的写照。

   三、文脉永续:八景诗对黄塘后世的深远影响

   王阳明的《黄塘八景诗》,如同一颗文化种子,在黄塘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滋养了这片土地数百年的人文精神。

   对廖氏宗族而言,这组诗被郑重载入族谱,成为家族荣光的见证。明清两代,黄塘廖氏以“明德”为训,耕读传家,先后涌现出多位举人、秀才,他们在书院与祠堂讲学、乡约教化时,总会提及王阳明的诗句,将“岚岭回春”视为宗族兴旺的预兆,将“书灯”之景作为子弟勤学的榜样。八景诗中的山水意象,逐渐融入宗族的精神图腾,成为维系族人认同的文化纽带。

   在地理认知上,八景诗为黄塘的山水赋予了文化坐标。后世文人游历黄塘,必循诗中景致一一寻访:站在岚岭之巅重温“锁江”之雄,于平湖月夜感悟“宝镜”之喻,在冷泉边体味“流玉”之清。清代《龙南县志》更将八景诗全文收录,使黄塘从一个普通村落跃升为赣南文化地标,甚至有外地文人专程前来“寻诗访古”,留下了不少唱和之作。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精神层面。王阳明“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思想,借由八景诗渗透到黄塘的民俗与教化中。当地至今流传着“渔火照德”的说法,将“西川渔火”与“明德书灯”并列为“夜中双明”,前者象征民生安乐,后者代表文脉昌盛。这种将自然景观与道德追求相结合的认知,正是对王阳明思想的民间诠释。

   如今,黄塘的古村落虽历经变迁,但岚岭依旧,平湖仍在,天马泉的清泉潺潺不绝。每当有人驻足于重修的明德斋前,诵读起“藜灯欲把六经看”的诗句,依然能感受到五百年前那位哲人的目光——他不仅用兵法平定了战乱,更用诗心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永恒的文化生命力。八景诗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写景之作,成为黄塘人关于太平、教化与希望的集体记忆,在岁月流转中,不断回响着"江山风定景清清"的悠远余韵。

·上一篇:杨村松树园:千年龟岗焕新颜,风.. ·下一篇:杨村黄塘记:泥水凝塘处,军声入..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联系我们 | 征稿启事 | 责权声明

()  

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