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笔下                         村印象                         旅                  

地方文化 更多

典故传说

阳明文化

银山文化

饮食文化

地名文化

来了杨村必看景点





乌石围


▲太平古镇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化 > 地名文化 > 内容 

杨村黄塘记:泥水凝塘处,军声入史来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21-8-17 8:38:47

   在杨村之西,四里许有坪湖村,黄塘便藏于这片丘陵环抱的谷地间。自杨村圩西行,穿过错落的稻田与竹林,远远望见一脉黄壤山岗如翠屏横列,岗下池塘泛着温润的土黄色光泽,那便是黄塘了。这片被廖姓族人守护了二十余代的土地,既有黄泥凝塘的自然之趣,亦有王阳明驻军的历史回响,更藏着山水与人文交织的悠长故事。

   一、黄泥凝塘:地名里的水土密码

   黄塘之名,源于水土流失严重造成的。此地四周山岗皆由黄泥沙土构成,细密的黄土如被岁月研磨的金粉,覆盖在起伏的丘陵之上。每至雨季,山雨如帘,冲刷着松杉覆盖的山岭,裹挟着黄土的水流便顺着沟壑奔涌而下,像一条条土黄色的绸带,最终汇入村前那方半月形的池塘。雨水初歇时,整个池塘便被染成透亮的琥珀色,阳光洒在水面,碎金般的波光与岸边的黄壤相映,仿佛天地间打翻了调色盘,当地人便称这池塘为“黄塘”,村子也因此得名。

   关于这方池塘,还有个代代相传的传说。相传廖姓先祖初迁此地时,见山岗贫瘠,池塘干涸,正愁生计无着,一夜忽梦黄龙入塘,龙尾一摆,便引山泉注满池塘,塘水骤变为金黄。次日清晨,先祖果然见池塘盈满,且水质清冽,灌溉周边稻田后,收成竟比别处丰饶三成。村民都说,这是黄龙庇佑,而塘水泛黄,正是龙气凝聚之象。虽为传说,却藏着先民对水土的敬畏——他们深知,这黄土虽朴素,却是滋养稻禾的温床;这塘水虽泛黄,却是生命延续的源泉。

   二、山水格局:玄武为靠的风水秘境

   黄塘的地理,藏着古人择居的智慧。其东以蕉陂河为界,河水如碧带绕村旁而过,既为农田提供灌溉之利,又似天然屏障阻隔喧嚣;南接枧头村丘陵,山岗舒缓如案,传说曾有仙人在此打坐,故又称“案山”,寓意“文案在前,文风自盛”;西连黄沙坑与仙人村山岭,群峰叠翠,松涛阵阵,如白虎护卫,藏风聚气;北靠的丘陵山岗尤为奇特,突兀而起如巨龟昂首,正是风水学中“玄武为靠”的上佳格局,古人称此山为“龟形岭”,谓其能挡北风、聚阳气。

   站在龟形岭上俯瞰,黄塘如被群山环抱的聚宝盆:蕉陂河自西而来,右水倒左,绕村向北流去,形成“玉带环腰”之势;村前黄塘与稻田相连,构成“明堂开阔”之景;四周山岗的松树与杉树四季常青,既固住了黄泥沙土,又让这片土地常年透着生机。当地老人说,这样的格局“前有照(池塘),后有靠(玄武),左有青龙(蕉陂河),右有白虎(西岭)”,正是“藏风聚气、富贵绵延”的风水宝地,也难怪廖姓族人在此扎根后,能枝繁叶茂,分迁各地仍不忘祖籍。

   三、阳明驻军:正德年间的军声回响

   正德十二年(1517年),南赣巡抚王阳明平定三浰(今广东和平县境)的战役,让黄塘走进了历史的篇章。当时,三浰一带匪患猖獗,王阳明率军进剿,行至杨村时,见黄塘地势险要——北有龟形岭可登高瞭望,东有蕉陂河可通粮道,西接黄沙坑可设伏兵,且村子四周山岗便于布防,遂决定在此驻军。

   据村里廖氏族谱记载,王阳明驻军期间,军纪严明,士兵从不侵扰村民,还帮着修补被雨水冲毁的田埂。一日,王阳明在黄塘边察看地形,见塘水泛黄,便问村民缘由,听闻黄龙传说后,笑道:“天地之气,水土相凝,此非龙气,乃民生之气也。守此水土,便是守百姓之心。”他还曾在龟形岭上设中军帐,夜间观星象以测军情,至今岭上仍有一块平整的岩石,被称为“观星台”。

   驻军期间,王阳明见当地村民以水稻、大豆、番薯为生,却因农具简陋收成有限,便命士兵传授北方的耕作技巧,改良稻种。村民感念其德,在村西山坳建了一座“阳明亭”,供茶园、仙人石、小溪路过人歇脚休息,亭前种着几棵杉树,亭亭如盖。平定三浰后,王阳明班师回朝,留下部分士兵协助村民开垦荒地,这些士兵后来多与杨村人通婚,让黄塘人的血脉里多了几分军人的刚毅。

   四、薪火相传:黄土上的人文之光

   自廖姓从夹湖迁此,二十余代人在这片黄土地上繁衍生息,渐渐分衍出庙背、跳脚、高围、园墩等小屋场,如大树分枝,各有生机。庙背因村后有座百年古寺得名,跳脚传说是因先祖迁来时在此跳过一道深沟,高围以村立居路边之上的高坎中而得名,园墩则因村中有个圆形土墩如印章而著称。虽分居各处,廖姓族人始终守望相助,每年清明都会聚在黄塘边的老槐树下,共祭先祖。

   这片土地虽不大,却人才辈出。或许是沾了“案山”的文气,或许是承了王阳明的教化,从这里走出去的文教科卫人员与科级以上领导有几十人之多。村民说,黄塘的水土养人——男人如北岗的松树,精明干练而有韧性;女人似蕉陂河的流水,多情聪慧且能持家。他们守着祖辈传下的稻田,春种秋收时,金黄的稻浪与黄塘的水光连成一片,仿佛天地间最温暖的调色,诉说着黄泥与人文交织的永恒故事。

   如今,站在黄塘边,看塘水在雨后依旧泛着浅黄,听老人讲着王阳明驻军的往事,望着远处龟形岭上的松涛如旧,忽然明白:这片土地的魂,不在黄龙的传说,也不在风水的玄妙,而在那黄泥里长出的稻穗,在那历史中沉淀的坚韧,在那代代相传的“守水土、重情义”的初心。黄塘,既是地理的坐标,更是一方水土与一方人的精神印记,如塘中黄汤,历经岁月冲刷,愈发醇厚悠长。

·上一篇:黄塘八景:王阳明笔下的太平诗篇.. ·下一篇:南华梵音:杨村尼姑庵的百年香火..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联系我们 | 征稿启事 | 责权声明

()  

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