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杨村镇的西南隅,距圩场六里之地,一片被两山相抱的平畴间,藏着刘屋村的烟火人间。这里东望开阔田畴,与蔡屋社塆一脉相连,是村民口中“明堂聚气”的福祉之地;南依起伏丘陵山岗,与桥头村隔岗相望,岗上松涛阵阵,如天然屏障;西接陂坑村,远处帽山如黛,峰顶圆润似官印,当地人唤作“官印峰”,视为文脉兴旺的象征;北靠连绵山岗,山势蜿蜒如巨象汲水,故得名“象形山”——刘屋村的两个屋场,便在这山环水绕中,书写了近三十代人的家族传奇。
象形围:巨象护宅的开基密码
刘屋村的根,扎在北面象形山下的象形围。相传南宋年间,刘氏始祖刘开七自定南迁徙而来,一路寻寻觅觅,只为找到一处“藏风聚财、山水相济”的安身之所。行至杨村西隅时,他忽见北面山岗走势奇特:主峰虽矮如象首昂扬,两侧山梁似象鼻垂落,山脚处一泓清泉汩汩而出,恰如巨象饮水,灵动如生。
刘开七精通堪舆之术,见此山形不禁惊叹:“象为瑞兽,主稳重吉祥,此山如象护宅,前有明堂开阔,后有靠山稳固,左有松杉苍翠为青龙,右有丘陵环抱为白虎,实乃天赐福地!”他当即决定在此定居,依象形山走势筑围而居,将屋场命名为“象形围”。
围屋初建时,仅十余座土坯房,却严格遵循“象鼻引水”的格局:屋前开挖沟渠,引象形山清泉穿围而过,既供饮用,又喻“活水旺财”。岁月流转中,刘氏族人丁渐旺,围屋不断扩建,却始终保留着与山形呼应的布局——主厅正对象首主峰,东西厢房沿“象鼻”走势延伸,连巷道走向都暗合象鼻弯曲的弧度。如今站在象形山顶俯瞰,整个围屋宛如依偎在象腹间的明珠,与山形浑然一体,难怪村中老人常说:“咱象形围,有巨象护着,水火不侵,灾祸不扰。”
刘屋岗:隔河相望的家族分支
象形围人丁兴旺后,到了十几代时,族中一位名叫刘荣贵的子弟,望着对岸南面山岗陷入沉思。彼时象形围已难容增长的人口,而陂坑河对岸那片山岗,常年林木葱茏,与北岸象形山隔河相望,形成“南岗北象”的对峙之势。
一日,刘荣贵在陂坑河放鸭,便走上南岸山岗,只见此处地势高爽平缓,可俯瞰整个刘屋村田畴,远眺帽山官印峰,视野开阔远超北岸。更奇的是,岗上土壤肥沃,且与北岸象形围共享陂坑河水源,站在岗上呼唤,对岸围屋清晰可闻。他请来风水先生勘测,先生捻须笑道:“此岗与象形山隔河相望,一南一北,一高一低,如阴阳相济;陂坑河自西向东流淌,似玉带相连,实乃'两岸同脉,隔水相生'之象。若在此开基,可承祖业之灵,又拓家族之疆。”
刘荣贵听罢,当即决定率一支族人南迁。他们在南岸山岗平整土地,依岗势建房,因是刘氏分支,又居于山岗之上,故得名“刘屋岗”。迁居那日,全族齐聚陂坑河畔,刘荣贵捧起一抔北岸泥土,对岸族人递过一捧南岸新土,两土相融投入河中,随波向东——这"水土相融"的仪式,从此成了刘屋村两岸族人血脉相连的见证。
山水格局:帽山滋养的灵秀之地
刘屋村的风水密码,藏在山水的每一处褶皱里。北面象形山松杉茂密,四季常青,不仅为屋场挡住北风,更寓意“根基稳固,生生不息”;南面刘屋岗丘陵起伏,植被丰茂,与北岸形成“南柔北刚”的呼应,暗合阴阳平衡之道。
最神奇的是穿村而过的陂坑河。河水发源于帽山官印峰,一路汇聚山泉,自西向东蜿蜒流淌,将象形围与刘屋岗分隔两岸,又用一座座石板桥将两地连为一体。村民说,这河水是“官印峰的灵气所化”,清澈甘洌,滋养得两岸土地格外肥沃——河滨田畴种水稻,亩产常年高于周边;坡地种大豆、蕃薯,果实饱满;近年新栽的脐橙、鹰嘴桃,更是甜得能掐出蜜来。
而帽山官印峰的传说,更是为这片土地添了几分传奇。当地人相信,官印峰的“文脉之气”随河水流淌,浸润着刘屋村的男女老少:女子得山水灵秀,个个眉眼如画,性情温柔却有主见;男子承象山稳重,大多精明能干,无论是走南闯北做生意,还是居家耕读谋生计,都透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村里老人常指着官印峰打趣:“咱村出人才,都是沾了官印的光——你看那峰尖,常年云雾缭绕,那是文曲星在罩着哩!”
文脉传承:山水间的家国情怀
自刘开七开基至今,近三十代人的耕耘,让规模不大的刘屋村,成了远近闻名的“书香之地”。象形围的老祠堂里,悬挂着族人的功名匾额,从明清的秀才、举人,到如今的科研专家、教育名师、医务工作者,以及科级以上干部足足有几十位,每一块匾额背后,都藏着“耕读传家”的祖训。
春日里,陂坑河畔的油菜花田铺成金色海洋,象形围的炊烟与刘屋岗的晨雾在河面交织;秋日时,脐橙挂满枝头,两岸族人共赴河滨打谷场,欢声笑语随河水向东流淌。站在连接两岸的古石板桥上,看北岸象形山如巨象静卧,南岸刘屋岗似翠屏矗立,陂坑河如银链穿珠,帽山官印峰在远方含笑——这山、这水、这屋场,早已不是简单的地理符号,而是刘氏族人血脉里的乡愁,是“山水有灵,家族有源”的生动注脚。
如今,刘屋村的年轻人虽多走出山乡,却总在清明时节回到陂坑河畔。他们会在象形围的老井边掬一捧清泉,会在刘屋岗的老樟树下听长辈讲那“巨象护宅”“官印赐福”的故事,因为他们知道,无论走多远,这片山水的灵气,永远是家族最深厚的根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