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笔下                         村印象                         旅                  

地方文化 更多

典故传说

阳明文化

银山文化

饮食文化

地名文化

来了杨村必看景点





乌石围


▲太平古镇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化 > 地名文化 > 内容 

杨村地脉:马屋太坑的家风与山河魂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21-8-18 15:16:19

   杨村圩南行三里,田畴渐阔处,马屋村旁有山坑,流域虽短而势阔,故名“太坑”。此地左依右托,前展后拥,藏风聚气,实乃一方风水佳境,其来历更有一段流传百年的典故。

   相传清康熙年间,杨太和车田赖氏先祖迁出,来此寻地置业。当从马屋行至这山下时,见前方有山岗如卧龙饮水,山岗下凹地豁然开朗,便在此暂歇。是夜,先祖梦见一白须老者指其地曰:“此坑虽浅,藏太山之气;流虽短,纳百川之灵。左有丘陵为盾,右有岗峦为屏,后有角嵊余脉为靠,前有沃野为堂,居之可兴家旺族。”次日醒来,先祖依梦中所示细察地形:东面角嵊山峰余脉绵延而来,如太师椅靠背稳稳托住坑地,岗上松杉苍翠,遮天蔽日,正是“玄武垂头”之象;村庄左侧,南望丘陵起伏,岗下田土开阔,春夏禾苗青青,秋冬稻谷金黄,恰合“青龙蜿蜒”之势;右侧北靠的山岗则如白虎伏卧,虽有气势却不张扬,正应“白虎驯俯”之理。

   最妙是西面,大片稻田自坑边顺势铺开,直至马屋村界,如展开的巨幅画卷,此乃风水上的“名堂”。站在坑边西望,远处层峦叠嶂,如笔架横陈,俗谓“朝山”;新蔡河自东南而来,自左倒右,似玉带环腰,折向北方,正是“水绕明堂”的吉兆。先祖见此格局,知是梦中仙示,遂决定在此定居,因坑地虽小却藏大气象,故取“太”字为名,称“太坑”。

   杨太赖氏见太坑东侧丫角树浓荫蔽日,于是选择这里开居;车田迁来的赖氏选择另侧坳里多石子的地而居,遂有“丫角树下”与“石子坳”两个屋场。两百余年间,赖氏在此繁衍生息,至今已传二十代,虽人户不多,却代代传承着“耕读传家、孝悌立身”的家训。

   太坑的风水格局,不仅滋养着田畴,更涵养着人心。靠山的松杉年复一年落叶成肥,滋养着山下的稻田,这里的水稻穗大粒满,大豆饱满,蕃薯甘甜,近年引种的脐橙更是色泽金黄、汁多味浓。而那片开阔的名堂,让村民抬头可见远山,低头能察田畴,久而久之,便养出了“胸怀丘壑、眼观四方”的气度。

   村中老人常说,太坑的女人多像西面的稻田,看似柔弱却藏韧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男人则如东面的山岗,沉稳而有闯劲,年轻时多外出闯荡,或行商或务工,皆能凭诚信与胆识立足。从太坑走出去的人,无论身在何处,总会念叨着老家的山岗与稻田——那片让他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土地,正是赖氏家风最深厚的根脉。

   如今的太坑,松杉依旧苍翠,稻田四季变换,新蔡河静静流淌。站在丫角树下远眺,半个杨村的风光尽收眼底:远处圩镇的炊烟与近处的稻浪交织,山岗的轮廓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这方被风水滋养的土地,正以它独有的宽厚与灵秀,继续见证着赖氏族人的生生不息。

·上一篇:杨村蕉陂阳光溯源:天地灵脉与阳.. ·下一篇:杨村地名咏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联系我们 | 征稿启事 | 责权声明

()  

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