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笔下                         村印象                         旅                  

地方文化 更多

典故传说

阳明文化

银山文化

饮食文化

地名文化

来了杨村必看景点





乌石围


▲太平古镇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化 > 地名文化 > 内容 

杨村蕉陂阳光溯源:天地灵脉与阳刚传奇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21-8-18 14:47:26

   九连山余脉蜿蜒至杨村地界,在蕉陂河谷盘桓出一处奇地。此地东接甜井沃野,西望帽山官印,南依九连丘陵,北临田野松杉林海,因晨光初露便遍洒金辉,得名“阳光”。作为杨村圩西南九里的蕉陂村一隅,阳光不仅承载着廖氏十余代的烟火,更藏着一段关于天地之气与阳刚风骨的典故。

   一、蕉陂灵境:四象围合的阳刚格局

   阳光围嵌在蕉陂河谷的褶皱里,像一枚被天地精心雕琢的玉印。站在杨九公路旁远眺,可见其风水格局暗合古法:东为“名堂”,千亩良田自甜井向村前铺展,晨雾中如鎏金地毯,迎纳东方紫气;南是“青龙”,杨九公路如银带缠腰,外侧丘陵山岗起伏如龙脊,与九连山镇的群峰一脉相承,挡去南下湿邪;西为“玄武”,远处帽山主峰圆润如官印,峰顶常年云雾缭绕,似印上朱泥未干,相传为天地阳气汇聚之处;北是“白虎”,田野之沿松杉成林的丘陵如白虎伏卧,树干挺拔如戟,枝叶苍翠如甲,守着北方寒冽。

   村中老人说,这格局是“天地设局,日月点睛”。因村址坐西朝东,每日天未亮,帽山便先被晨光染成赤金,随后万道霞光穿林越雾,瞬间铺满田畴、屋舍、巷道。就连甜井的井水,也会在晨光中泛起细碎金芒,饮之如含暖阳。这般“日出即光华”的景象,在整个蕉陂村独一份,久而久之,“阳光”之名便盖过了旧称“园庄”。

   二、杨村迁徙:廖氏接掌的阳刚之地

   元末时,阳光还叫“园庄”,住着赖氏族人。赖氏在此耕织百年,却总觉地脉“柔多于刚”——男子多文弱,女子虽秀却少神采。直到廖氏始祖廖琛(笔名)自杨村琥珠山寻访至此,才揭开缘由。

   廖琛公精通堪舆,行至园庄时,见帽山霞光中似有金甲神人持印而立,便知此地阳气过盛,需得“刚猛之族”镇之。他夜观天象,见北斗第七星“摇光”直对帽山,又在甜井畔掘出半块刻有“阳”字的残碑,碑石温热如炙,遂断定“赖氏阴柔,难承此阳刚之气”。恰逢赖氏因连年歉收欲迁,廖琛公便以“保此地永沐阳光”为诺,接下园庄。

   迁居那日,廖琛公在村南、村西凿井二眼,引帽峰顶活水入村。奇事自此发生:井水甘冽中带一丝暖意,饮过的廖氏男子渐显筋骨,女子眉眼间添了英气。更奇的是,廖琛公种下的第一株桃树,三年后结果,果尖如鹰嘴微勾,果肉近核处带一抹胭脂红,食之能提神振气。赖氏族人见此,叹道“此乃天意”,遂举族迁往九连山镇,园庄自此归廖氏,正式更名“阳光”,属蕉陂村管辖,成了杨村地界上的一方独特存在。

   三、帽山滋养:阳刚与秀美的共生

   阳光的灵气,一半来自格局,一半来自帽山官印峰的活水。那水自峰顶渗出,经九连山脉层层过滤,带着山岩的矿物质与草木的精魂,在村南汇成溪泉,再分流入田、入井、入户。

   村中女子饮此水,肌肤如晨露沾叶,既保留着蕉陂女子的秀美,又多了份明目皓齿的清亮——相传清末时有粤商路过,见村姑担水时被阳光照得侧脸通透,竟误以为是“瑶池仙娥”。男子饮此水,则身量挺拔如北坡青松,性子爽朗似南坡暖阳。有歌谣唱:“帽山印,阳光水,男儿走南能打擂,女儿持家能顶梁。”

   这般禀赋,让阳光虽小,却人才辈出。自清代起,从这里走出的杨村学子,或中举入仕,或经商成贾;近代以来,更有科研人员破解技术难题,教育工作者深耕讲台,科级以上的公职人员也有十数人。他们身上都带着一股“阳光气”——做事磊落如晨光,遇挫不折似松杉。

   四、薪火不熄:阳光照彻的古今

   如今站在阳光村口,仍能看见玉琛公当年种下的桃树,枝繁叶茂如伞,每年春天开得如火如荼。杨九公路上车来车往,蕉陂村的炊烟与阳光的晨雾交融,帽山官印峰的霞光依旧每日准时洒落。

   村中廖氏后人说,阳光的“阳刚”从不是蛮力,而是“顺天应时,守正出奇”——就像春耕时借晨光播种,秋收时凭阳气晒谷;就像男子在外闯荡敢拼敢闯,女子在家理事柔韧有度。这股气,藏在甜井的水里,裹在松杉的风里,写在廖氏宗祠的族谱里,更刻在每个从阳光走出去的人骨血里。

   杨村的圩声、蕉陂的田歌、阳光的晨钟,在九连山的余韵里交织。帽山官印峰的霞光依旧,甜井的水依旧,而阳光村的故事,还在晨光中继续生长,如那漫山的脐橙与鹰嘴桃,一年年结出带着阳刚与甘甜的果实。

·上一篇:杨村下细坝:员布草席经纬里的乡.. ·下一篇:杨村地脉:马屋太坑的家风与山河..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联系我们 | 征稿启事 | 责权声明

()  

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