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村圩南三里,新蔡河畔的开阔田野间,一座弯月形的村庄静静卧于大地。这便是员布村下细坝——山坳如半月环抱,又似掌心轻托,松涛阵阵如龙吟低啸;员布河坑像一条玉带自东而来,在宗祠前绕出柔美的弧线,将天地灵气揽入怀中。村民们总说,这片土地是龙王爷遗落的翡翠玉环,连每一粒黄沙里,都藏着千年风水的玄机。
一、月光下掌心间的传说
1952年仲秋,赖德奇的孙辈们从下布高围迁来。暮色中,高围坎下的西面田野泛着银辉,像一轮新月沉落大地。牵头迁居的长者恍惚间见新岭下立着位白须仙人,拂尘轻挥,田野里便腾起袅袅青烟,化作彩虹横跨天际。“此地似掌心,乃藏风聚气之宝地。”仙人话音落,已化作清风,只留满地银沙在月光下闪烁如星。
次日清晨,坎下坳的沙土里竟冒出点点席草嫩芽,青翠欲滴;原本干涸的河坑也涌出清泉,甘冽如琼浆。老人们认定是祖先显灵,遂举家迁居,在仙人点化处建起宗祠。宗祠坐东朝西,背靠笔架山,面朝帽山官印峰,恰似文房四宝列于案头,预示着后世必出栋梁。
二、龙埂护村的奥秘
村南角嵊顶山余脉新岭,形如卧龙横卧,人称“龙埂”。传说这是东海龙王派来守护宝地的青龙所化——龙埂上松木杉木成片蔽日,四季常青的枝叶像极了青龙的鳞甲,风中沙沙作响,似龙低语。村民们世代相传:龙埂草木动不得,那是青龙的筋骨,妄动必遭天谴。
雷雨夜,龙埂上空常会浮现青龙虚影:龙须垂入员布河坑吸水,再喷向田野滋润万物。也因此,下细坝的席草长得格外粗壮——草茎中空如管,外皮坚韧似绸。更奇的是,席草收割后经龙埂清泉洗净晒干,织出的草席竟自带松香,蚊虫不侵;酷暑时躺上去,周身清凉如沐山风。
三、玉带环腰聚财气
员布河坑与黄坑河在下细坝北侧的新蔡河交汇,在村前绕出“玉带环腰”的风水格局。河水自左而右环抱村庄,像一条翡翠腰带缠于腰间。风水先生说,这是“九曲回肠”之象,能聚八方财气、保五谷丰登。宗祠门前的河坑,常有小鱼游弋、鸭子翩跹;塆处潭水波光粼粼,倒映着两岸翠竹绿树,活似一幅流动的《富春山居图》。
祠堂门口的翠竹下,常坐些放鸭的老者,抽着喇叭筒烟望河出神。他们说,这河坑水是青龙涎水所化,既灌溉了千亩良田,更孕育出天下无双的草席。每年十月初一“十月朝”,村民们都会在河边祭拜,祈求青龙护佑风调雨顺。
四、草席里的乾坤
下细坝的草席编织技艺,传说是龙王爷托梦所授。民国年间,下布高围里一位阿婆在龙埂下放牛时打盹,梦见青龙衔来七根金丝草递她手中:“此草名龙须,可织日月星辰,佑万民安康。”醒来时,手中果然握着七株晶莹的席草。她带回在今下细坝田里种下,从此,下细坝的草席便有了驱邪避灾的声名。
织席工序极讲究:清明播种,芒种收割,须由多子多福的人在露水未干时采割最鲜嫩的席草;用龙埂清泉洗净晒干后,要在月光下编织,经纬间暗合北斗七星之象。织成的草席光滑如缎,图案藏着玄机——有的是青龙戏珠,有的是五谷丰登;最神奇的是,月圆之夜,席上图案会微微发亮,像夜空中的繁星。
五、祠堂门口的传承
每日清晨,祠堂前的青石板上总坐满织席的妇人。徐老太娘八十岁时,仍能闭着眼织出“龙凤呈祥”的纹样。她手指在草茎间翻飞,嘴里念着祖传口诀:“经为骨,纬为魂,一针一线见真心。”孙子蹲在旁,盯着奶奶布满老茧的手,看一根根草茎变成艺术品。
“知道咱的草席为啥能卖到赣州、韶关不?”徐老太娘忽然停手,“因为咱织的不仅是席子,更是做人的道理。经纬要直,好比做人要正直;收边要牢,就像家风要稳固。”一旁做针线的细婶们连连点头,手中绣花针在红布上穿梭,绣出“忠孝传家”四个大字。
男人们则坐在墙角瓦檐下的石板上抽着烟,聊今年的脐橙长势。他们说,草席是祖先留下的根,脐橙是子孙开拓的路,可无论走到哪,都不能忘了下细坝的水土恩情。
六、文星高照的福地
东面笔架山三峰并立,像巨大的笔架,稳稳托着下细坝的文脉。自迁居以来,村里出了数十位大学生,更有位军人在抗美援朝中立下战功。祠堂匾额上,“颍川堂”三个金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映照着赖氏子孙的荣耀。
每年十月朝,在外的游子总会回乡,带着自家织的草席远走他乡打拼。他们把草席铺在异乡的床上,像抱着故乡的月光,祈求祖先保佑平安喜乐。
夕阳西下,员布河坑泛着金波,祠堂前的织席声渐渐稀疏。人们收起未竟的草席归家,暮色中的下细坝像位沉睡的老者,怀抱着草席编织的千年梦境,在龙埂守护下,静静等下一个黎明。
这片被风水眷顾的土地,用沙质土壤养出坚韧的席草,用清澈河水织就传世的传奇。每一张草席都是流动的诗,每一道经纬都刻着祖先的智慧。在下细坝的掌心湾里,草席的故事正像员布河坑的流水,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