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笔下                         村印象                         旅                  

人物故事 更多

来了杨村必看景点





乌石围


▲太平古镇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故事 > 内容 

亦官亦商的赖望廷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20-12-5 10:18:21

   粤赣边际流传百年的俚语“当官当不过颜大人,发财发不过赖望廷”,道尽了清代客家巨贾赖望廷的传奇。这位生于康熙年间的龙南人,以武举入仕却不恋官场,凭官商两道的融通之术,在盐铁、田产、航运间筑起商业帝国,更以人脉运作的智慧,成为那个时代岭南商界的“活传奇”。

   亦官亦商:从武举到盐政的跨界路

   赖望廷的起点便带着“跨界”基因。20岁中雍正丙午科武举人时,他本可循着军功仕途稳步晋升,却盯上了更具张力的“盐务”领域。清代盐政属朝廷要职,既需深谙官场规则,又得通晓市场脉络——这恰恰成了赖望廷的舞台。

   任广东省盐务官期间,他没走“坐收盐利”的寻常路。一面以官员身份规范盐场产销,确保朝廷课税;一面悄悄摸清沿海与内陆的盐价差:广州海盐每担价银三钱,运至广西桂林便涨至八钱,中间的利润空间让他嗅到商机。卸任后,他立刻组建商队,以“官商旧识”的身份打通盐引关节,将广东海盐批量运往湘桂,同时把内陆的铁器、丝绸运回岭南,一来一回,十年间便积累起“白银二十万两”的原始资本——这在当时,相当于一个中等县全年的财政收入。

   这种“先当官摸清路,再经商赚大钱”的模式,让他避开了普通商人常遇的关卡盘剥。有记载称,他的盐船过赣粤交界的梅关时,关卡官吏见船帆上“赖”字旗便放行,只因“曾是同朝僚属”。

   商业天赋:从一条街到一张网的布局

   赖望廷的商业嗅觉,藏在细节里。在广州经商时,他看中城西一块荒地,不顾同行嘲笑“远离商市”,斥资买下整条街建房出租。旁人不知,他早已打探到官府将在此处设“粤海关挂号处”——果然,新署一立,街面迅速繁华,“望廷街”的租金三年翻了十倍,每日进账白银千两,成了广州商界的“神话地标”。

   更妙的是他的“米租革新”。途经南亨罗田村时,因衣着朴素遭村民奚落,他不动声色以金条买断全村田产,却立下新规:佃户交租不用稻谷,改用精制白米。这招看似严苛,实则暗藏玄机——白米便于长途运输,他将其通过东江漕运销往江浙,利润比卖稻谷高五成;而佃户为交白米,不得不改进舂米技术,反而提升了当地稻米品质。一来二去,罗田村成了他稳定的“优质米供应基地”,村民也因稻米溢价赚了钱,最终对他“又敬又怕”。

   他的物流网更显魄力。在东江、浈水沿岸设20余个货栈,组建百艘货船的“赖家船队”,将食盐、茶叶、瓷器从岭南发往各地,返程时带回棉花、药材,形成“往返不空船”的高效循环。连十三行的外商都愿与他合作,只因“赖记船队从无延误”。

   人脉运作:一张名片打通官商两界

   赖望廷的财富密码里,“人脉”比“资本”更关键。他从不急着谈生意,而是先“结善缘”。当年还是穷书生的戴衢亨(后来的状元、军机大臣)途经龙南,盘缠耗尽,赖望廷不仅赠银相助,更请他到家中“尚友书室”讲学。多年后,戴衢亨官至高位,仍常念叨“赖公当年一饭之恩”,帮赖家化解了不少官商纠纷。

   他与连平颜氏家族的互动更显智慧。颜家三代出总督,以清廉著称,从不与商人深交。赖望廷便换了思路:资助颜家创办的“连平书院”,捐赠千册典籍,又在颜伯焘(颜氏后人,闽浙总督)督办厦门海防时,匿名捐献“铁料三千斤”。这种“只付出不索取”的姿态,让颜家对他另眼相看——后来赖家商船在福建遇阻,正是颜伯焘一句话“赖氏乃良商”,解了围。

   他的人脉网甚至触达民间。杨村建桥时,他带头捐银,却让工匠在桥栏刻“乡民共捐”;灾年开仓放粮,从不留名,只说“赖某是龙南人,该为乡邻做点事”。这种“官不欺、民不怨、商不妒”的处世术,让他的商业版图少了许多阻力。

   尾 声

   赖望廷活到68岁,临终前将家业分给三子,却留下一句家训:“官路通心路,商道即人道”。他的安怀堂围屋至今矗立在龙南杨村,九栋十八厅的格局里,既有官宦人家的礼制规整,又藏着商人的实用巧思——正如他的人生,在官与商的缝隙里,走出了一条别人走不通的路。

   “发财发不过赖望廷”,这句俚语流传至今,不只是说他财富多,更说他那份“把官场规则当生意经,把人情往来变财富路”的智慧,在百年后仍让人叹服。

·上一篇:杨村儿郎赖监桥:鸭绿江畔的永恒.. ·下一篇:没有了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联系我们 | 征稿启事 | 责权声明

()  

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