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化 > 地名文化 > 内容 |
|
杨村九曲岭:古道弯处的千年传奇 |
|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21-8-18 15:19:38 |
|
杨村圩正南五里,角嵊顶西侧的群山中,九曲岭如一条蜿蜒的玉带缠绕在苍翠间。这条连接蔡屋、员布、桥头与三坑的古道,因九曲十八道回环弯道得名,东临近三坑村炊烟袅袅,南接九连山余脉,西连长岗埂可俯瞰杨村全景,北依笔架山群峰如黛。春日常有云雾漫过松枝杂木,将山道裹进仙境般的朦胧里,而藏在这九曲弯道里的传说,早已随山间清风流传了千年。
明末清初时,九曲岭还是条陡峭难行的羊肠小道。那时员布有个名叫赖德凡的篾工后生,一手制作的竹箩筐、竹凳竹椅技艺远近闻名,却因家境贫寒,三十岁仍未娶妻。他因经常去三坑背竹子,与三坑村的绣娘阿珍情投意合,每次翻山砍竹子或与阿珍相会,都要在陡坡上手脚并用地攀爬两个时辰。那年梅雨季节,阿珍的父亲染了急病,需到杨村圩抓药,赖德凡背着老人下山,行至半山腰时脚下一滑,两人险些坠入山涧,幸得一棵老松拦住才脱险。
“若能修条好走的路,就不会有人再遭这份罪了。”望着阿珍担忧的眼神,赖德凡暗下决心。他变卖了家中仅有的几亩薄田,又挨家挨户恳请蔡屋、员布、桥头三村村民相助。村民们早受够了山道之苦,纷纷响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就连三坑村的乡亲也带着干粮赶来帮忙。
开工当日,赖德凡领着乡亲在长岗埂顶焚香许愿,却不知此举惊动了山中修行的青蟒。这青蟒已在角嵊顶茶亭坳修炼千年,常化作老者下山听人讲古,颇通人性。它见众人凿石铺路艰难,便趁夜绕山游走,用身体压出一道道平缓的曲线——这便是九曲岭最初的雏形。次日清晨,众人见原本陡峭的山坡出现了自然的弯道,都惊叹不已,更觉修路是顺应天意。
修路期间怪事接连发生:白日凿好的石阶,夜里会被晨露浸润得格外坚固;遇到巨石挡路,次日便会自行裂开一道缝隙;每当众人疲惫不堪时,山涧中总会飘来带着松香的清风提神。有个孩童说放牛时在石阶下见过一条青鳞大蟒在绕山而行,蔡德凡想起前几年砍竹子时,曾在山涧救过一条受伤的小蟒,心中便有了答案。他特意在山道坑边旁石壁凿了个石龛,每日供奉香烛,感念山神庇佑。
历经二年寒暑,九曲十八弯的山道终于修成。竣工那日,村民们抬着牌匾来员布谢赖德凡,却见他正对着西方叩拜——远处陂坑帽山官印峰下,青蟒化作一道青光升入云端,石阶下的清水泛起层层涟漪,后来人们发现,沿着弯道行走时,脚步会自然放慢,既能省力又能避险,雨天行走竟也不易打滑。
阿珍的父亲痊愈后,亲自将女儿送到赖家成婚。婚后夫妻二人常在山道旁的老松树下摆摊,为过往行人提供茶水。有一年大旱,杨村境内颗粒无收,唯有九曲岭周边的山林仍郁郁葱葱,山涧清泉从未断流。村民们说,这是青蟒护佑的缘故,于是在九曲岭脚下建了座“护路亭”,亭柱上刻着“九曲承天意,一岭护民生”的对联。
如今数百过去,九曲岭的石阶被行人磨得光滑如玉,每道弯道旁都长出了苍翠的松树。春日云雾缭绕时,站在长岗埂望去,山道如巨龙在云海中穿梭,隐约可见护路亭的飞檐。过往的旅人总会放慢脚步,在石龛前添一捧清水,听当地老人讲述赖德凡修路遇仙蟒的故事,让这藏在弯道里的善意与坚守,随着山间清风代代相传。
|
|
|
|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