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杨村镇广袤的土地上,蔡屋新屋围静静伫立。它宛如一部无言的史书,既镌刻着悠悠岁月的痕迹,也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更在时光流转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新屋围的故事,始于蔡朝武迁居此地开基立业之时。它坐落于杨村圩南面3里的蔡屋村,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而围中那棵栽种于正德年间的古榕树,更是新屋围的灵魂——相传它由王阳明指点村民所植,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依旧枝繁叶茂、生机勃勃,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
独特的水系,为新屋围增添了灵动气韵。围场东侧,黄坑河自南向北蜿蜒;围场北侧,陂坑河自西向东流淌。两条河流在新屋围东北角交汇,汇成新蔡河后继续北流。这“两河夹水”的格局,在当地人眼中,恰似新屋围化作一艘航行于岁月长河的舟船,而古榕树便是船上的风帆,为家园的发展保驾护航,更赋予其勇往直前、乘风破浪的精神气势。
若论布局精妙,新屋围的风水格局堪称典范。东大门面朝员布村的笔架山,门前河流自右向左缓缓流淌——在赣粤传统风水学说中,笔架山象征文运昌盛,平缓的水流则寓意财富与机遇顺畅汇聚。这份“山水加持”的好运,也映照在现实中:新中国成立后,这个仅四百余人的村庄,先后走出六十多位公职人员,他们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为家乡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西大门则被视作新屋围的“财富之门”。它坐东朝西,正对着帽山官印峰,门前陂坑河水自西向东而来,形成“见水来不见水走”的格局——这在风水中是典型的“聚财之象”,仿佛预示着财富会源源不断汇聚于此。或许正是这份美好的寓意,激励着新屋围人始终以勤劳为笔,在岁月里书写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勤劳,本就是新屋围人刻在骨子里的底色。每天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向这片古老土地时,新屋围便缓缓苏醒:男人们扛着农具走向田间,翻土、播种、施肥、灌溉,每一个动作都娴熟有力,汗水浸湿衣衫,却浇不灭对丰收的渴望,让田野里的庄稼长成一片生机勃勃的绿毯;女人们则操持家务、照料老小,白天在河边洗衣洗菜,伴着欢声笑语唠着家常,闲时便在家种养、刺绣、纳鞋垫,把对生活的热爱缝进一针一线,傍晚又端出热气腾腾的饭菜,让归家的家人卸下疲惫;孩子们是新屋围的希望,他们在古榕树下嬉戏、在竹林里寻笋虫、在田野间追蝴蝶,清脆的笑声回荡四方,农忙时还会帮着捞禾、喂鸡鸭,早早懂得了劳动的意义。
夏日的午后,更是新屋围最富烟火气的时刻。阳光透过古榕树的枝叶,洒下斑驳光影,村民们纷纷聚到树下乘凉:有人尝着风吹落的榕树果,聊着自家的年成;年轻妇女带着孩子,或是坐在树下纳鞋垫,或是温柔地给孩子喂奶;老人们则端来刚收割的豆子倒在莫篮里,按用途挑选着;几条黄狗在一旁悠闲地转悠,时不时抬头张望,以为小孩要拉屎,等待着小孩拉完抢屎吃。偶尔榕树下会传来几声“收鹅毛鸭毛烂凉鞋,鸡春衣牙膏壳、烂铜烂铁呀!”小孩们纷纷找来家里的废品换麦牙糖吃。为这幅生活画卷增添了几分生动与烟火气息。
这棵古榕树,不仅见证着日常烟火,更承载着过往的繁华。清代时,古榕树下曾是热闹的蔡屋圩——每逢农历三六九圩日,这里便熙熙攘攘:两排店铺依次排开,打铁铺火星四溅,弹棉被的匠人让棉絮纷飞,酿酒铺飘出阵阵酒香,茶馆里满是谈天说地的声音,旅馆、典当铺、百货店各司其职,热闹非凡。因临近广东连平上坪,这里还是粤赣两地经贸合作的中转圩集,见证了无数商业往来与文化交融。更值得一提的是,1941年蒋经国曾参观古榕树并题称“江南第一树”;1945年,国民党军长张瑞贵率兵在角嵊顶抗日时,也曾驻守榕树下,为古榕添了一抹英雄色彩;1991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舒惠国专程前来调研此树,足见其特殊地位。
漫步新屋围,仿佛能穿越时空。古老的建筑、悠悠的河水、参天的古榕,浓郁的客家风情,共同构成一幅宁静祥和的乡村画卷。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让人触摸到岁月的沧桑与厚重。新屋围从不是一座孤立的村落,它是文化的传承,是精神的寄托,会在时光长河中永远熠熠生辉,留在每一个记得它的人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