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中晚期的岭南画坛,广东博罗杨村画家韩荣光以“诗书画三绝”立世。他褪去监察御史的官袍后,不恋案牍铅华,独钟山野风情,足迹遍布东江流域与九连山麓。道光年间,一次始于广东连平贵东的采风之旅,因得知“同名杨村”的偶然传闻,让他跨越赣粤边界,走进江西龙南杨村——这片客家文化浸润的土地,用十余日光阴,将山水、围屋与市井烟火,凝练成跨越两百年的丹青与诗韵。
一、跨域采风的缘起:九连山下的“同名之约”
韩荣光是博罗杨村人,他的龙南杨村之行,始于一场地理与好奇的邂逅。道光十四年(1834年)辞官归乡后,他常携弟子游走于粤东北山水间,彼时正驻留连平贵东,在九连山深处描摹“层峦叠翠、溪涧纵横”的山野景致。当地山民闲聊时提及:“山后江西龙南县,竟也有个‘杨村’,风土与咱这边大不同,客家围屋高耸,圩市热闹得很。”
这则“同名地方”的消息,且客家文化浓郁,瞬间勾起了韩荣光的兴致。他素来主张“画当师法自然,更需观异方风情”,认为不同地域的人文肌理,是艺术创作的鲜活素材。遂即刻召集随行五名弟子,备好画具行囊,沿九连山古驿道向北而行。彼时赣粤边界虽有山阻隔,但杨村地处龙南南部,与广东连平山水相连,古驿道虽崎岖,却也能在一日内抵达——这场因“文化地域同名”而起的采风,就此拉开序幕。
二、蔡屋圩的十昼夜:古榕下的市井写生
抵达龙南杨村后,韩荣光一行选择落脚于蔡屋圩的一家客栈。客栈门前那棵数百年树龄的古榕,成了他每日晨起写生的第一处景致:树干遒劲如盘龙,枝桠向圩市上空舒展,浓荫覆盖半条街巷,恰是观察市井生活的绝佳视角。
彼时的蔡屋圩,是龙南南部的商贸小枢纽,因临近杨村河,商船往来不绝,弹棉、打铁、杂货等店铺沿街排布。韩荣光最痴迷的,是街角那家弹棉店——每日天微亮,店主便支起木弓,以牛筋弦弹击棉花,“嘭嘭”声在古榕荫下回荡,棉絮如白雪般纷飞,落在匠人肩头,竟有“风雪满衣”的意境。
他每日静坐古榕下,以细腻笔触记录这一场景:画中,古榕的深绿与棉絮的莹白形成鲜明对比,匠人弯腰持弓的姿态憨实有力,木弓的弧线与古榕的枝桠相映成趣;近景处,圩市行人驻足观望,孩童追着棉絮奔跑,市井的烟火气跃然纸上。待画作初成,他又即兴题诗于画侧:“棉花街里白漫漫,谁把孤弦竟日弹;弹到落花流水处,满身风雪不知寒。”诗句既写弹棉之景,更赞匠人不畏辛劳的韧劲儿,店主见之,当即奉为至宝,将画作悬于店中,此后百年,这帧《古榕弹棉图》便成了杨村弹棉店的“镇店之宝”,见证着圩市从清代到民国时期的变迁。
三、客家地标入画:围屋与古桥的丹青定格
在蔡屋圩驻留的十余天里,韩荣光与弟子们每日清晨出发,遍历杨村的标志性景致,将客家建筑的雄浑与山水的灵秀,一一收入画囊。
他们首站前往的,是员布永吉围。这座建于清顺治初年的圆形客家围屋,直径近百米,夯土墙高达12米,围内房屋环环相扣,中心是族人议事的“祖厅”。韩荣光站在围屋东侧的山坡上,以“高远法”构图:近景绘围屋门前的半月池,池水映出夯土墙的斑驳;中景勾勒围屋的圆形轮廓,门窗如星点排布,显露出防御建筑的严谨;远景则衬以九连山的淡墨山峦,让静态的围屋多了几分灵秀。他在画跋中写道:“永吉围者,客家居所之典范也,圆墙护族,池水映心,见之方知客家聚族而居之智。”
第二处写生地,是杨村河上的太平桥。这座石廊桥,以“三墩二拱重叠”为奇——下为石拱承托桥面,上为青砖结构廊屋遮雨,廊屋飞檐翘角,檐下悬着风铃,风吹时叮咚作响。韩荣光特意选在雨后清晨前往,桥面石板沾着水汽,廊屋木柱映出湿润的光泽。他以“平远法”铺陈画面,将桥身与杨村河的蜿蜒、岸边的芦苇融为一体,笔触间既有石拱的刚劲,又有廊屋的轻盈,连风铃的轮廓都细致勾勒,仿佛能让人听见百年前的清脆声响。
最后一站,是距蔡屋圩三里地的燕翼围。作为龙南“关西新围”之外最负盛名的围屋,燕翼围以方形结构显雄浑,四层高楼通体由砖石砌成,每个枪眼沿墙分布,是清代客家防御建筑的巅峰之作。韩荣光绕围屋行走两圈,最终选择从西北角取景:画中,围屋的直角线条如刀削般规整,四层楼窗错落有致,墙面上的弹痕(传为清代匪患所留)隐约可见;围屋门前的古樟与远处的稻田构成前景,让这座“军事堡垒”多了几分生活气息。他对弟子感叹:“粤东围屋多小巧,龙南围屋则显雄浑,此乃山水不同、民风各异之故也。”
四、丹青传世:跨越两百年的文化联结
韩荣光离开龙南杨村后,将此行创作的《古榕弹棉图》《永吉围图》《太平桥烟雨图》《燕翼围全景图》等画作带回广东,部分收录于其晚年作品集《黄花集》中,另一部分则赠予随行弟子,让龙南杨村的景致首次通过岭南画派的笔触,在粤地传播。
而留在杨村弹棉店的《古榕弹棉图》,当时则成了杨村当地最珍贵的文化记忆。百余年间,弹棉店换了数代主人,却始终将这幅画悉心珍藏——战乱时藏于木箱,直至改革开放后,才重新现于香港艺术博物馆中。但《古榕弹棉图》的复制品仍挂在最显眼处,旁侧镌刻着韩荣光的诗句,向每一位参观者讲述着清代那位岭南画家与龙南杨村的不解之缘。
韩荣光的龙南杨村之行,看似偶然,实则是清代赣粤文化交流的缩影。他以文人画家的敏锐,捕捉到客家文化与岭南文化的差异与交融,用画笔为龙南杨村留下了最早的“视觉档案”;而那些画作与诗句,也成了连接粤东博罗与赣南龙南的文化纽带——两百年后,当两地研究者循着这些丹青墨迹溯源,仍能清晰看见,九连山麓的那片土地,曾如何以它的山水与烟火,打动过一位岭南画匠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