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编辑                         村印象                         旅                  

文艺天地 更多

散记杂文

诗词联赋

校园文学

书画摄影

来了杨村必看景点





乌石围

 ·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天地 > 散记杂文 > 内容 

仰望燕翼围

作者:张贤忠  发布时间:2020/2/11 14:21:44

     燕翼围,是要仰着头来看的,是因为燕翼围有高度,16米的个子,比周边的新围、细围、新屋围、逢吉堂、善人堂高出一大截,是鹤立鸡群的真实写照。站在虎形门罩的大门前,眼光由墙脚顺着往上走,斑驳的麻条石---灰褐的三合土----错落的老青砖鳞次栉比----墙头嶙峋的牙子檐如一根横在上方的挂帘,整扇墙体又如一块不经装饰的客家大蓝布从挂帘上垂直下来,不仰头,看不到顶,一仰头,直冲天际,与蓝天连一块了。


     我仰望燕翼围,不只它有高度,我更折服它的厚度,更想探秘它的深度。燕翼围是龙南为数不多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基层的一名文物工作者,我与燕翼围的亲密接触,早已不止三位数了。每次,与来访的专家、学者、各方的大小领导不厌其烦的介绍燕翼围时,燕翼围的高度不用说,如同我自己,客人也要仰着头来看,燕翼围冷峻的外貌让人有切身的感受。可更多的客人仰望燕翼围,心底不由自主的萌生更多的“为什么”,更想触摸的也是燕翼围的厚度和深度。


     始建于清顺治七年(1650)的燕翼围,扳指算算也有369年了,这么长的岁数了,经历了无数风雨,还是那么的坚固如初,没有坚实的基础,怎么可以坚挺至今?让我们来触摸一下燕翼围的历史厚度吧。燕翼围底层用一条一条重约百斤的麻条石浆砌而成,墙脚至墙体3米间的墙厚2.05米,第二、三层面砌火砖,内夹泥砖,是客家人常见的“金包银” 砌法,墙厚1.45米,第四层砌火砖并留有0.85米的过道作为战时来回的运动通道。用坚实的厚度来实现围屋的备战备荒,强化围屋的防御功能是燕翼围的设计精髓。围屋二、三层四周布有58个枪眼,外形似窗,枪眼的内侧砌有小门,可关可开,顶层负有全面的作战功能,四周环通可来回运动的通道可以在高楼上打击百米之外的敌人,来犯的敌人是很难靠近围屋的。对应的两座炮角,犹如展翅欲飞的银燕,交相呼应,每层炮角有5个枪眼,可全方位监视围外的敌情,还在顶层以靠角守间外伸2米筑成炮口,其作战功能是其他围屋无法比拟的,形成了无射击死角的火力网。

     燕翼围是赣南围屋防御体系最为坚固的围屋,可以说把民间防御智慧发挥到了极致。为防止敌人围堵,围内还辟有不为人知的二口暗井,一口是水井,另外一口是埋藏储备粮食的旱井。旱井是否有通往外面的逃生通道就不得而知了,平时填土封闭,战时困危才掘井自救,传说四楼的土墙是厥粉做的,一旦围攻时间长了土墙也可以作为备战备饥的食物,在门旁挖有一口常用的明井,供日常生活用水。

     大门的设计更是一绝,大门为麻石券顶,宽1.15米、高2.4米,布置有三重门,第一重为100多块约5公分厚的铁板镶嵌在门扇,用码钉反钉的铁门,二重为五根活动的门杠,三重为厚实的实木门,最令人称道的是在第一重门劵顶上方,专门设计了呈漏斗状的注水孔,一旦敌人火烧围门,可注水灭火。为了验证注水孔的功效,我们特地做了一个实验,让人在紧闭的铁门外面烧起了熊熊大火,在里面防守的人只用了一木桶水从注水孔灌入,水如飞泻的瀑布不到两秒钟就浇灭了大火,灭火功效十分明显。燕翼围真可谓坚固无比,防火防攻防炸,300多年来,经受了各种战火的考验,仍旧岿然不动。1944年8月,日军轰炸杨村时,以燕翼围为重点投放炸弹,炸毁了紧挨的“龙船庙”,燕翼围仍安然无恙,仅在西北一角壁体上留下斑斑弹痕,围内人员无一伤亡。

     在围屋北侧离地面约一米的墙体上,凿有一个奇异的小孔,如果没人介绍,那是无论如何也猜不出来做什么用的。就如大门前的防火注水孔,围屋的建造者考虑了每一个细节,这个从下往上砖砌的小孔是一个传声孔。看似一个普通的小孔,先人的智慧让后人叹为观止。在那个骚动的年代,围屋一般晚上的7点也就关上了三重大门,晚归的家人或者来围屋窜门的主顾如果在紧闭的大门前唤人,高大厚实的墙任凭你喊破了嗓子恐怕也无人应答,你只能对着这个看似“弯弯绕”的这个传声孔呼唤围屋里面的人来辨识你的身份。

     物质上的防御处心积虑,精神上防御也是无处不有,在进入围屋大门左侧及与细围巷道入口处,镶嵌有一块“泰山石敢当”,用“泰山石敢当”挡住了各路来侵犯燕翼围的“大鬼小鬼”。

     为什么要费力气建造如此粗笨的围屋?这正是大家想要了解的燕翼围的“深度”。明末清初,天下骚动,粤赣边境更是战火纷飞,烽烟滚滚,杨村镇古为太平堡,于广东连平、和平交接,行踪不定的游寇,加之当地人性格豪爽,杨村自古就是不太安定的地方,“太平堡太平,天下太平”,“冇功夫不敢上太平”是当地流传很有名气很久远的两句民间俗语。赖氏家谱真实的记载了当时的境况:时广东过来的贼匪杀人放火、打家劫舍,一路逼近,家道殷厚的赖福之和弟弟上赠、上球,带着年迈的爷爷敬溪公和父亲郁华外出避难,原想到黄塘高围亲戚家躲一躲,岂料对方自身难保,恐受牵连,竟然杀了前来打探的孝古子,赖福之一家拖儿带女,携老扶幼匆忙改奔九连山黄牛石避乱。待匪患平息后返回家中,只见“庐舍已为灰烬,闾井萧索,鸡犬不闻”。赖福之饮恨思痛,念及“高筑墙,广积粮”古训,赖福之萌生建造围屋的构想,发誓要用毕生精力建一座备战备荒的围屋来保儿孙安定。对于围屋的选址,赖福之那是经过精心考察的,为何选在鲤鱼寨山脚下建围,为何建的这么高,同燕翼围旁边的鲤鱼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鲤鱼寨是一座神奇的山寨,山寨不高,垂直高度约30米,肉眼上看跟燕翼围似乎一般高,直线距离也不过150米。可鲤鱼寨位置太有艺术,它突兀于杨村圩盆地中心,是一座孤峰,如今鲤鱼寨已被一片房屋包裹。我也几次爬上鲤鱼寨山顶考察,站在山顶杨村圩四周一览无遗,鲤鱼寨与燕翼围遥相呼应,只要派人日夜驻守鲤鱼寨,不管匪贼从杨村哪个方向袭来,高耸的燕翼围都可以最快时间获得敌情,做好战斗准备,鲤鱼寨就是燕翼围外围的瞭望塔、制高点,火眼金睛。赖福之老谋深算,内外兼顾,禀父告准后盛请了丰城名师,并紧靠燕翼围专门预先建好了师傅的住所,让师傅们安定下来,于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购料筑基,那年赖福之42岁,正当盛年,召集兄弟开始了愚公移山式的艰辛建围历程。因工程浩繁,耗资巨大,费尽二十七年工夫,历经三代,其长孙济斯三岁时,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燕翼围才矗立起来,因其高大固守,当地群众又俗称“高守围”。二十七年,期间发生了多少故事,悲欢离合,燕翼围有的是历史的深度了。

     为何命名为“燕翼围”,这也是笔者及众多旅游者的疑惑,在百度搜索有“燕翼贻谋”这样一个成语,出自《诗经》,《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有这样的记载:“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燕翼子。”《宋史·乐志九》也有“权舆光大,燕翼贻谋”的解析。从字面上看, 燕是安的意思;翼是敬的意思;贻是遗留的意思。指的是周武王谋及其孙而安抚其子,意思是周武王为后嗣作好打算。赖福之用毕生精力建好了固若金汤的燕翼围,当年逃难的往事一定还萦绕在赖福之的心头,建造坚固的围屋来庇佑子孙也正是赖福之的心愿。常读些古书的赖福之于是取用了诗经中的“燕翼”二字为围名,寄托了深谋远虑、荣昌子孙的愿望。后来,赣州知府周玉衡到访围屋,周知府是道光年间的探花,是当时的名人,也不仅被高大威猛的燕翼围折服,在燕翼围留宿期间,围主盛情款待,临走周知府欣然意味深长的题下了“燕翼围”三个大字。站在围屋门口,咋一看,“燕翼围”是普通的三个行楷字,如果你仔细瞧瞧,三个大字似乎别有一番味道,“燕”字下面的“北”字写作了“比”,“围”字为繁体的“围”,围字中间写成了“五吊”,五吊是当时流通最广泛的货币。周知府希望燕翼围主人夫妇以及与旁边赖福之儿子新建的细围比翼齐飞,人财两旺。周知府的题字可谓意味深远,蕴含着衷心地祝福,赋予了“燕翼围”新的含义。坚如磐石的燕翼围建造后,也直接影响了后来结为亲戚的关西新围围主徐名均(徐老四),传说徐老四小时候常到姑父家玩,被燕翼围攻防一体的建筑惊叹,从小立志也要建一栋大围屋来。再后来,蒋经国先生建设新赣南,足迹踏遍了赣南的山山水水,当年来到杨村后,为安全起见,也在燕翼围住了几个晚上。可惜没有留下可以佐证的史料,只在人们口中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燕翼围的高度折射着客家先民度日的艰辛,创业的难度,如此精心设计的防备体系让我们不得不叹服先人的聪明和智慧,燕翼围让我们仰望的不只是它真实的高度,让我们仰望更多的是客家人源远流长着的吃苦耐劳、开拓进取、崇先保本、和衷共济的精神高度。

·上一篇:我的退休生活丰富多彩 ·下一篇:杨村镇传承五百年的池塘龙舟赛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邮箱:2512630201@qq.com   粤ICP备16001907号-7
建,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