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编辑                         村印象                         旅                  

文艺天地 更多

散记杂文

诗词联赋

校园文学

书画摄影

来了杨村必看景点





乌石围

 ·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天地 > 散记杂文 > 内容 

清明蔡屋老家行

作者:海 风  发布时间:2020/2/14 15:15:11

   今天在写2019清明老家行之前先说一说一【清明记史】:清明节前后很多人可能回家扫墓,但是清明节的来历我们很多人是不清楚的。历史上清明节是有故事的。

    春秋,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时,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晋文公。即位后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鄙视争功讨赏,他打好行装同母亲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又发现一血书,上写: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死而复活。便赐老柳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来历正是感恩,我们清明节上坟祭祀先祖,就是沿袭这种感恩的精神。然而,中国的清明节对感恩,好像专注了那些死去的先人,却没有对活着的,对自己有恩的人,似乎将更多、更重要的感恩淡化了。一个充满感恩的社会,明了自己艰难的民族,明白恩惠的个人才能珍惜现实,珍视历史,敬重别人,敬畏公德。感恩节,在中国就是清明节,我们在感恩逝去的历史和先人的同时,日常更应该感恩那些有益于我们生存和发展的世人。

    今年是父亲过世第12年头,也是我第11次去老家探望父亲了。前些年小孩没出国,我必会带着小孩和丈夫一起去祭扫父亲的墓地,在父亲的墓前与其隔空对话,虽然今年我的小孩没有亲临现场,但过去从小到大每年的祭扫与外公隔空对话的经历,仍牢牢铭刻在她心里,为此仍表达了今年“第三代没人参与祭祀”的遗憾。我安慰她:“你们第三代走得太远了,你们的心意公公会收到的,你们就是他的枝脉,你们走得越远,表明他这颗大树伸得越远!公公必会收集天地之能量护佑他的枝脉更坚实更粗壮!”。我也很感激我的丈夫每年清明陪着我回我老家祭祀过世的父亲,我相信我的父亲也很开心每年三女婿能来探望他,他为此努力能一直这样下去……感谢我的老父亲!……

    父亲的一生是勤劳的、智慧的,有责任、有担当,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小时父亲对我说的一句话:“只要一个人阳气足,妖魔鬼怪绕道走!”父亲的这句话深烙在我心里并成为我未来的人生勇敢穿越一个个黑夜走向光明的巨大精神力量,坚信自己就是光源,不但自己要熠熠生辉,更要照亮他人。……所以许多身边的同事、朋友、旅行中偶遇的人都说我虽然个子小但胆子大,……这是父亲在我幼时心灵种下的一颗种子,在我的人生中不断的开花结果,是父亲的血脉和父亲的精神在下一代的延续和传承。

    今年清明,老家门前数百年大榕树又迎来新叶翠绿繁茂的季节,在阳光的照射下绿中泛着金黄。这颗榕树可不简单,因其树龄数百年、树头直径5米多、树高50米、树枝覆盖下的地面约4000平方米、树干粗壮刚劲、雄伟挺拔、树枝平缓舒展、婆婆娑娑、枝叶繁茂秀丽、四季常青、好似一把擎天的大伞,被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当时任赣南专员的蒋经国先生巡视杨村蔡屋时参观此树,称古榕树为“江南第一树”,并写下楹联一副贴于新屋围大门口:“古树不古年年添新叶,新屋常新岁岁除旧貌”。光阴荏苒,物是人非。看--今天古榕树下老人、孩子们在嘻笑、畅谈、锻炼身体,好一个温馨安详的气氛,先人所期盼的幸福美满生活即将党的“美丽乡村”政策指引下一步一步实现。


者在老家蔡屋村(

    蔡屋村虽然每年都要来一次,但村里的这条古街必是我们探寻历史、感知历史、留住历史的地方。解放前,古榕树下是驰名赣粤两省边际圩镇,古香古色的木质结构挑楼店房林立,非常壮观典雅。杂货店、酿酒店、染布店、榨油坊、赌场、典当铺等举目皆是。每逢圩日,树下摊贩连片,各类物质琳琅满目,看得人们眼花目眩,叹为观止。狭窄的石街有湖南、广东的各色挑货郎,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我的父亲曾对我们说:“爷爷奶奶就在这里做香菇生意。”如今的石街往昔的热闹已不在现,而是纯一色安静的民居。

    请看一张张现代的精心摄影记录了祖先走过的路,同时也记录下了当代古榕树下的子孙从全国甚至全世界走回来的寻根之路。

·上一篇:杨村那座石拱桥 ·下一篇:闲逛杨村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邮箱:2512630201@qq.com   粤ICP备16001907号-7
建,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