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编辑                         村印象                         旅                  

文艺天地 更多

散记杂文

诗词联赋

校园文学

书画摄影

来了杨村必看景点





乌石围

 ·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天地 > 散记杂文 > 内容 

龙南杨村魅力

来源:天涯社区  发布时间:2020/2/14 15:15:34

        杨村,是龙南县边远乡村之一,具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典型的客家民居及鲜为人知的民间故事。

   这里有近5万人口,曾经是龙南最大的一个乡。 

   解放前,这里曾是土匪、强盗打劫的地方。因这里常发生恶性案件,人们期望过上好日子,从明朝开始就取名太平,其行政设置为太平堡。在杨村,古时候家家户户都备有一把锋利无比的“板刀”,一是用来护身,二是用来狩猎。大人教育小孩通常都习惯说:你阿莫怕阿爸的板刀?意思说,你不要这样,你怕不怕阿爸的板刀?板刀成了杨村人的口头禅。  

   说到杨村从前的偏僻和闭塞,可用客家人流传的一则笑话侧面证明。刚解放时,县城召开人代会,杨村的代表第一次下龙南县城,走出大山十里洞天,见一片甘蔗林,发出第一个感慨:大地方就是大地方,大洞茫茫种芒杆(茅草)。到了人民礼堂上千人吃饭,早餐有豆腐脑,杨村代表发出第二个感慨:大地方就是大地方,蒸春(蛋)用水缸。因第一次吃糖包子,热腾腾的糖包,又大又白,咬一口流出了糖水,举起手用嘴舔糖,越舔越流,手越举越高,结果热乎乎的糖水竟烫伤了脊背。  

   “打个阿喂,搂(吹)下风,阿哥旅游进山中,俺边(我家)没什好招待,米酒一碗热融融……”清脆嘹亮高亢的杨村“过山溜”最具山野之风,它是所有客家山歌中最独特的一种。1956年3月,在南昌举行的第二届民间艺术观摩大会上,杨村的两名演员演唱“过山溜”获最佳演出奖,后来在县、市及各种调演活动中都成为保留节目,并多次获奖。  

   “过山溜”把客人引入客家围屋。杨村大小围屋有十几座,最有代表性的是燕翼围(又称高水围)和乌石围。燕翼围离杨村圩东南100米。清康熙元年(1662年)建成。四方形,四角建四座炮楼,围墙每边长50米,高23米,麻石砌成,以桐油、糯米捶石灰灌缝,坚实可靠。围屋一圈有四层。每层有一圈木制的“跳楼”,俗称“走马楼”,围中有水井。围门可防火也可防水。围屋是古时客家人抵御外侵的特殊民居,被国际民居学术界定为“世界名居”。围屋内大大小小有400多个房间,可居住五六百人。  

   走进杨村客家做客,远远飘来的是浓浓的杨村米酒香味。杨村米酒经蒸、酿过滤后,还有一道特殊程序,每坛酒都要用谷糠烧烘,客家称为“扎酒”(用火堆烘酒坛)。杨村客家吃饭为8人一桌围餐,称“八仙桌”,按照木头的纹理,分为“横桌竖凳”,长辈坐“上横头”的大水片,依次排列。杨村人叫蛋为“春”,做客必须吃“春”。客人坐定后,首先每人一碗酒酿“春”,或者一人一个“毛芋春”,然后按“上四下五”的程序上8道菜,隆重一点外加4大盘,至24盘。这种风俗一直沿用至今,成为客家人大红喜庆的固定菜单。如今的杨村人,个个都是美食家。在龙南县城,几乎所有有点名气的餐馆都是杨村人开的。他们用杨村客家独有的加工方法,吸引了八方食客,成为龙南客家菜的代表。  

   到了杨村,看过客家围屋,做过客家客,听过“过山溜”后,有一个地方不可不去,那就是太平桥。  

   杨村太平桥,看上去似廊似桥,似亭似轿,桥面上大拱圈带两边的小拱圈。拱圈顶上像亭有飞檐3对,崎角昂首天穹。凉亭全部用青砖砌成。上盖青瓦。整座石桥宛如长虹,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据传明正德十三年春,都察院左都御史、南赣巡抚王守仁(王阳明)率兵进入龙南太平堡,镇压太平农民起义后,接踵镇压广东三俐农民起义。回师赣州府时,王守仁在太平堡水口岭处建太平桥,以示天下太平。桥建成后,桥的下游十余米处突然显现出一块巨大的奇石,形同卧伏的母水牛。一到晚上,母水牛便去广东连平州寻食禾麦。清道光年间,一风水先生说:“神牛在桥下,必往外地爬,神牛在桥上,保得太平旺。”村民按风水先生的吩咐,即在原桥下游100米处重建了一座太平桥,即今太平桥,并将原桥拆毁;又精雕了一只公牛配对,置放在车田村围门口。桥成后,施工建桥的督理、族长赖懋杰在四通凉亭北向额上书写了“太平桥”3个大字,苍劲有力,堪称书法珍品。  

  “日头一出黄垲垲,杨村阿妹等您来,若是阿哥有心意,二十四碗扎断台。日头一出黄垲垲,阿哥旅游太精彩,杨村客家故事多,有吃有看有阿妹……”听着杨村“过山溜”,你不妨去杨村走走看。

·上一篇:闲逛杨村 ·下一篇:菜虫公司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邮箱:2512630201@qq.com   粤ICP备16001907号-7
建,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