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笔下                         村印象                         旅                  

地方文化 更多

典故传说

阳明文化

银山文化

饮食文化

地名文化

来了杨村必看景点





乌石围


▲太平古镇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化 > 典故传说 > 内容 

杨村百箩丘的典故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20-2-12 15:10:24

   杨村西排,桃川溪畔,至今仍有零星散落的小块田地。老辈人唤作“百箩丘”,其名虽存,昔日百箩连畴、沃土如金的浩荡气象,却早已零落成泥碾作尘,唯余一声苍茫叹息在风里低回。

   那百箩丘,曾是大地慷慨的馈赠,春耕时节,连最强壮的耕牛都望而生畏。

   童谣里唱:“桃川溪岭百箩丘,相传已经二百秋,百箩面积十分大,春天累死老耕牛,大牛三朝犁一转,小牛一七不回头,保住此田作家产,儿孙衣禄永无忧。”

   歌谣里的期盼,正是当年百箩丘田主老人最真切的心愿。字字句句,皆是田主老人血脉里奔涌的、最真切的愿景,是他毕生之力欲为子孙撑起的一方永固青天。那时候,田主老人视百箩丘为家族根基,一心想让这份家业代代相传、永不损耗。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特意决定将百箩丘周边的田塍全部筑成石坎——石坎坚固耐用,既能抵御雨水冲刷,更能防止邻边田主暗中铲坎侵占,如此一来,百箩丘便能成为家族“牢不可破”的产业。

   筑坎工程未半,老人唤来稚孙阿贵帮忙。阿贵是家中独苗,自幼在祖母的溺爱与纵容中生长,父亲常年在外经商,管教如隔靴搔痒,只知以钱帛塞其欲壑。这日阳光灼人,阿贵勉强搬了几块石头,汗水未透衣背,便皱起眉头问道:“阿公,费这大力气砌石头作甚?”老人直起腰,目光越过百箩丘的翠浪,投向渺远未来:“傻孩子,这石坎有两大用处。一来能防着四周的田主铲坎时偷偷铲过来占咱们的地;二来咱们这田面积这么大,就算将来有人想买,也没人能拿得出这么多钱。这样,家业就能千秋万代传下去,就算出个不懂事的后辈,也败不完呀!”

   不料阿贵闻言,眼珠骨碌一转,竟脱口道:“整块卖不出去,何不学那市集屠夫,将好肉一块块切零了卖?岂不轻易脱手?” 这话如冰锥,猝然刺透老人滚烫的心房。手中铁钎沉重坠地,老人面色瞬间灰败如槁木,嘴唇哆嗦:“完了……创业的人未死,败业的人倒已长大!创业容易,守业艰难,毁业却只需一念轻浮!”他踉跄收拾工具,拉着懵懂的阿贵,身影在夕阳下缩成一团沉重的墨点。归家后,老人连夜秉烛疾书,将毕生所悟、治家之要、守业之难,凝成十则箴言,镌刻于竹简之上,是为《守田十诫》。竹片轻响,字字泣血。

   岁月流转,星移斗转。老人终究未能亲眼目睹那百箩丘的沉沦。三十年后,田主老人走完了一生。阿贵已迫不及待将《守田十诫》付之一炬,笑其迂阔。他早已沉溺于赌坊酒肆,挥霍无度。起初变卖家中浮财,继而典当店铺,直至将贪婪目光投向那曾累死老牛的百箩丘。果然如他当年童言所戏,偌大田产被利刃般的契约分割成无数小块,零敲碎打,卖给了不同的人。曾经连片的百箩丘,渐渐变成了零散的百余丘,彻底换了主人。

   最后一块田契易主之日,阿贵在昔日祖父苦心堆砌的石坎上,醉醺醺手舞足蹈——那石坎已被他拆去大半,做了赌坊门前垫脚的台阶!那“割肉零卖”的取笑之话,竟被岁月熬成了字字带血的现实。

   然而,烈火焚不尽所有薪火。当年老管家之子阿诚,素慕老主人德行,曾暗中抄录《守田十诫》藏于家中。他目睹阿贵败尽家业,便以抄本为精神薪火,带领子孙克勤克俭,胼手胝足。数十年间,竟将百箩丘中几块零散田地陆续赎回。虽远不及祖业辽阔,但一粥一饭,皆凝聚着汗水的咸涩与家训的厚重。

   今日杨村人途经那些散落田丘,常驻足凝眸想起这段往事,无不感慨地说:“子孙贤慧胜百箩,子孙不肖,虽有百箩又如何?”这叹息,如今又添了新的回响:石坎纵然坚固,终究抵不住子孙心中防线的溃决;沃土纵然连阡陌,终将败于德行之荒芜。而真正不灭的传家基业,并非那有形的百箩之丘,乃是无形无价之家训薪火。

   那祖孙两代于石坎旁的对答,早已如种子深埋人心。人们终于彻悟,所谓传家,传的是“宁予犁头金,不传仓中粟”的硬骨——仓中粟米终有尽时,而驾驭犁头耕耘命运的本领,才是永不枯竭的活水源头。祖辈构筑的石坎,终究只是风雨飘摇的堤岸;而代代相传的箴言与智慧,方是护佑家族之舟驶过惊涛骇浪的深沉压舱石。

   百箩丘的田埂上,新苗年复一年地吐露翠绿,仿佛大地无声的箴言——这世间最坚韧的田坎,从来只筑于后人勤勉与敬畏的心田之上。这则典故,也便随着这份感慨,在杨村代代流传,提醒着后人:家业的兴衰,从不在财产多少,而在子孙是否贤德。

·上一篇:“七里一窖银”的故事 ·下一篇:烽火杨村:东江纵队三支队二大队..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联系我们 | 征稿启事 | 责权声明

()  

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