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深秋的九连山区,寒风裹挟着硝烟味掠过层峦叠嶂。东江纵队第三支队第二大队在大队长张新、政委江欧鸣率领下,像一把锋利的钢刀插入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带。11月20日的杨村之夜,注定要在粤赣边的革命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暗夜突袭破敌阵
夜幕低垂时,100余名战士分成三个战斗小组,借着月光悄然向杨村乡公所和警察所逼近。这些来自惠阳、东莞的子弟兵,大多经历过抗击日寇的战斗,此刻又将枪口对准了欺压百姓的国民党反动派。张新亲自带领爆破组接近警察所,19岁的爆破手抱着自制的炸药包,从警察所旁屋匍匐拐到警察所门口,身后跟着四名持冲锋枪的突击队员。
午夜时分,随着"轰隆"一声巨响,警察所的木门被炸得粉碎,飞溅的木屑中,突击队员如猛虎下山般冲入院内。"缴枪不杀!"的呐喊声与密集的枪声交织在一起。杨村警察所匪警们被爆炸声惊醒时,正在队员们搜查每个房间时,撞见端着手枪和手榴弹的匪警赖水生,这个平日鱼肉百姓的家伙赖水生连滚带爬从后窗逃出,由于队员们均来自外地,地形不熟悉,看着匪警消失在夜色中。
与此同时,江欧鸣率领的另一路突击队已控制杨村乡公所。当国民党乡长企图烧毁账本时,战士们破门而入,将他按倒在满是灰尘的地上。整个战斗仅持续40分钟,却像一记重锤砸在国民党地方政权的脊梁上。
二、开仓分粮暖民心
战斗结束的次日清晨,杨村圩场挤满了衣衫褴褛的百姓。张新站在乡公所门前的石阶上,大声宣布:"乡亲们,这些稻谷都是你们血汗换来的,今天物归原主!"当100多担公粮被抬出粮库时,人群中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
年过六旬的老佃户赖余发颤抖着接过两袋稻谷,浑浊的泪水滴落在金黄的谷粒上:"东纵的同志真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啊!"妇女们自发组成后勤队,为战士们送来刚出锅的红薯和茶水;青壮劳力则帮助清理战场,将缴获的13支步枪和电话机仔细擦拭干净。
在临时搭建的医疗点里,郎中出身的战士老周正为伤员处理伤口。杨村小学的几名老师带上日常用品主动前往驻地帮忙。
三、北嶂山上党旗红
国民党当局的报复来得迅猛而残酷。龙南、全南、和平三县的反动武装组成"剿共联军",分三路向杨村扑来。张新果断决定向地势险要的北嶂山转移,却在突围时遭遇敌军炮火封锁。
在北嶂山主峰的阻击战中,机枪手赵铁柱身中三弹仍坚持射击,直到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当敌人冲上阵地时,他拉响了腰间的手榴弹,与数名敌人同归于尽。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部队伤亡惨重,被迫分散隐蔽。
北嶂山下的白屋子村,成为绝境中的希望之光。赖望廷的后代子孙冒着灭门之险,将三名伤员藏进自家靠山边的阁楼。他的妻子叶氏每天天不亮就上山采药,用祖传的秘方为伤员疗伤。村民们轮流为山上的战士送粮,有人甚至将仅剩的半袋米磨成粉,做成饭团偷偷送上山。
四、星火燎原映山红
在白屋子百姓的全力支持下,失散的战士们陆续归队。他们化整为零,在九连山区展开游击战。
赖望廷的后代自发组成情报队,利用赶圩的机会为部队传递敌情。有一次,当国民党军准备突袭游击队驻地时,正是他们及时报信,使部队免遭损失。
三个月后,当南下的解放军部队进入九连山区时,杨村百姓们举着"欢迎亲人解放军"的横幅涌上街头。当年的伤员赵铁柱,此刻已成为粤赣湘边纵队的营长,他紧紧握着杨村百姓的手说:"没有你们的舍命相救,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这场发生在杨村的战斗,虽然以我方伤亡6人的代价告终,却像一颗火种点燃了粤赣边的革命烈火。白屋子的赖氏家族,用他们的热血和忠诚,诠释了"军民团结如一人"的真谛。当后人站在北嶂山的烈士纪念碑前,仿佛仍能听见当年的枪炮声与百姓的欢呼声交织在一起,在崇山峻岭间久久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