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编辑                         村印象                         旅                  

文艺天地 更多

散记杂文

诗词联赋

校园文学

书画摄影

来了杨村必看景点





乌石围

 ·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天地 > 散记杂文 > 内容 

明德书灯

作者:唐小斌  发布时间:2020/3/9 22:25:11

    黄塘八景之一的“明德书灯”,令我实在感慨古人命名之用心。“明德”二字,出自于《大学》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读书最好的终极目的,就是明德,用明德做为一个书院的名字,古人实是用心良苦。

    这座叫做明德斋的书院,就座落在黄塘之东北,平湖之西南。我很惊异于在如此的山乡僻壤,会有一座出自《大学》之名的书院,而且成为当地一景,可见,当时的读书之风,是如此盛行如此浓郁。不过也不奇怪,耕读传家一直是客家人保持的优良传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如果哪个家庭出了一个两个大学生,这家人都会受到全村人格外的尊敬。

    书院与学校而言,本质是一样的,但于我学言,书院似乎透着一种更为浓烈的书香之气。对书院,我一直停留在一种古典的情怀之中。一听到“书院”二字,我的脑中最先会反映出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江右书院、白鹭洲书院等等,在那些尊崇孔夫子的古色古香的建筑里,一群扎着头巾穿着长衫的读书人,正摇头晃脑沉醉在四书五经之中。而书院的边上,绿意葱茏,蕉叶之下,不时有衔着灵芝的小鹿,向有着轻灵线条的书院围墙眺望。书院的方池里,红色的游鱼轻轻摆动着鱼尾,三两只白鹅伴着书声,在相互嬉戏。

    对书院的诗意化想象,让我对明德斋立马多了一种亲近。可是我再如何近,明德斋旧迹已然难寻。唯一尚还值得庆幸的是,这里还留有一个明德小学。校园内一老先生,带着两个学童的塑像,依然可以让人追思忆古。而校园内不时传出的朗朗书声,传出来的虽不是“子曰诗云”,但也可稍稍让人感受一点明德斋曾经的鼎盛。虽然我知道,这个明德小学,绝非在先前的明德斋书院旧址兴建,它的命名,只不过是对以前文化的一种承载而已。但即使一个沿袭的旧名,于我而言,依然是沾染了古书院的旧影。站在明德小学前,青砖、黑瓦,四方亭院,飞檐翘角,自带一种庄重威严的古明德斋书院,在我眼前不停闪动。在这绿水青山中崛起的一座书院,该是点亮过多少人的心灯啊。

    月上中天,月华皎皎,于平湖赏月中乘兴而归的王阳明一行,带着微微的醉意,踏歌而归。时虫声寂寥,夜风若酒,转过青山两三行,忽见不远处星火如豆,散落于整个山谷,又有朗朗书声,不时传来,书香弥漫,在月色浸染之下,更显清雅。此间景象,正是黄塘八景之一“明德书灯”。王阳明面对此景,一时特别感慨。此间百姓,几十年遭受匪害之乱,百姓生活困顿,衣食都难以为继,却仍不忘简衣缩食,送子弟入学,接受诗书礼易之教化,使之明德。即使做不了高官,既使领不了厚禄,但于此生可以做个明德明理之人,就已然足已。如此遵理守义之邦,定是贤才能人辈出之地。他观望着这片月色中的灯火,听着远处隐隐传来的书声,抬头望着天上的明月,随口吟道:“藜灯欲把六经看,上映清虚太乙寒。不是焚膏继晷影,谁将长夜破漫漫。”这漫如星斗般的灯光啊,是学子们用来读《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六经的灯光,即使微弱如萤火,它却依然能够和天上那一轮月光相映相衬相媲美。除了那些燃烧灯烛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学习的学子们的身影,又有哪个可以将漫漫长夜划破呢?

    站在明德小学校门前,小学生们的读书声,声声入耳。

    我知道,五百年前的书灯,依然在这块土地上,闪耀。就在前年,这里就有个女学生,高考一举进入北京大学,成为整个龙南传诵的佼佼者,而进入其他院校的,则枚不胜数。


     作介:唐小斌,1974年3月生,江西龙南人,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2005年开始文学创作,出版散文集《围屋乡关》。其中,作品《永远的婆婆树》获国土资源部首届“书香国土  智慧人生”读书节三等奖,散文集《围屋乡关》在第一届“浩然文学奖”征文评选中被评为入围作品,散文《八卦围里闹元宵》收入省文联出版的《江西的年 中国的年》一书。
·上一篇:冷泉流玉 ·下一篇:平湖漾月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邮箱:2512630201@qq.com   粤ICP备16001907号-7
建,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