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笔下                         村印象                         旅                  

人物故事 更多

来了杨村必看景点





乌石围


▲太平古镇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故事 > 内容 

赖宗扬:粤赣边的铁血儒将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20-12-4 23:52:32

   隐匿于九连山脉的杨村客家古镇,自王阳明平定三浰之乱后,便以"太平堡"之名承载着赣粤边的治乱兴衰。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赖宗扬就诞生在这片刚从战火中复苏的土地上。作为赖氏宗族迁居杨村的后裔,他自幼在燕翼围的炮楼阴影下听着祖辈讲述抗倭护乡的故事,私塾先生讲授的《孙子兵法》与《王阳明全集》,在他心中种下了"文能安邦、武可定国"的种子。

   一、科举奇崛:从围屋子弟到武进士

   雍正十七年(1739年),34岁的赖宗扬踏上了赴京殿试的征程。他背负着杨村赖氏"耕读传家"的祖训,带着燕翼围特制的竹制箭囊,在殿试场上展现了百步穿杨的箭术与《六韬》《三略》的精熟见解。当他以"治军如治家,廉能为本"的策论博得乾隆帝颔首时,杨村太平桥上的铳声已响彻云霄——这是客家人对首位武进士的最高礼赞。

   两广总督那苏图(乾隆四年任两广总督)独具慧眼,破格任命这位初出茅庐的进士为两广塘务署主事。塘务署负责珠江流域的水路防务,面对猖獗的海盗与走私,赖宗扬创造性地将客家围屋的防御智慧融入河防体系:在珠江沿岸构筑碉楼群,训练"水勇"与"陆勇"协同作战,三年间将海盗劫掠案减少七成。他在《塘务疏》中提出的"以水为师,以民为盾"理念,成为后世治理珠江水系的重要参考。

   二、瑶峒经略:铁血柔情定南疆

   乾隆十年(1745年),赖宗扬擢升三江协左营守备,兼辖连南瑶峒政务。这片被《连州志》称为"瘴疠之地,蛮瑶难治"的区域,长期存在汉瑶冲突。赖宗扬并未效仿前任的武力弹压,而是带着《王阳明南赣奏疏》深入瑶寨,以"瑶汉一家,同沐皇恩"为宗旨推行新政:

   1. 军事改革:在瑶山隘口设立"军民联防堡",选拔瑶壮青年编入营伍,教授火器使用与排兵布阵,既增强防御又缓和民族矛盾。

   2. 经济互市:在三江口开辟与老家同名的"太平圩",规定每月三、八日为汉瑶交易日,严禁汉商欺行霸市,亲自主持制定《互市条约》,使瑶山特产得以顺畅流通。

   3. 文化融合:在瑶峒设立义学,聘请客家塾师教授汉文,同时允许瑶人保留本族习俗。他撰写的《瑶峒劝农文》至今仍刻在连南太保旧城的石壁上。

   这些举措使三江协辖区出现"路不拾遗,汉瑶通婚"的景象,时任广东巡抚岳濬在奏折中称其"治瑶之功,堪比伏波将军"。

   三、马革裹尸:清官遗风照汗青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赖宗扬在围剿瑶山匪患时旧疾复发。弥留之际,他仍强撑着修改《瑶峒善后策》,对副将叮嘱:"瑶汉两族如手足,断不可因小隙而启战端。"当同僚清点他的遗物时,唯有一套补丁官服、半卷《王阳明集》和两袖清风——正如他生前所书"宦海沉浮廿二载,赢得清白在人间"。

   上司赠银百两才得以将灵柩运回杨村,沿途百姓自发设路祭三十余里。归葬之日,瑶峒首领率八百瑶壮徒步三百里前来送葬,他们用瑶语唱诵的《思远歌》,至今仍在连南八排瑶寨传唱。赖宗扬的廉洁事迹被载入《广东通志·循吏传》,其"官蠹如洗"的典故成为清代廉政教育的典范。

   四、精神传承:围屋风骨映千秋

   赖宗扬虽逝,但其精神已融入杨村的血脉:

   建筑铭记:燕翼围内至今保留着他的书房,案头《武经总要》的批注仍清晰可辨。

   族训流传:赖氏宗祠的楹联"文武兼修承祖德,廉能并重振家声",正是其人生的写照。

   民俗延续:杨村太平龙船盛会每年都会抬出赖公亲手雕刻的龙神爷巡境,祈求风调雨顺。

   据说,乾隆帝御曾赐"勤慎廉能"匾额高悬于赖氏祠堂,与燕翼围的碉楼、太平桥的青石板共同见证着这位客家儒将的传奇。在连南瑶族自治县的民族博物馆里,赖宗扬的《瑶峒劝农文》拓片与瑶族织锦并列展出,诉说着那段汉瑶交融的历史佳话。

   从太平堡的围屋子弟到封疆大吏,赖宗扬用一生诠释了客家人"崇文尚武、厚德载物"的精神内核。他的故事,既是个人的奋斗史,更是一部清代边疆治理的活教材,其廉洁奉公、民族团结的理念,至今仍在粤赣边的山水间回响。

·上一篇:赖永福:晚清杨村名将的戎马传奇 ·下一篇:赖标:赣粤古道上的善行者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联系我们 | 征稿启事 | 责权声明

()  

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