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余脉中的龙南太平,赣粤商道的穿境而过,自古便是南北物资流通的咽喉。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杨村赖标就诞生在这片商旅往来的土地上。作为当地书香门第的子弟,他自幼在《论语》"仁者爱人"的教诲中成长,邑庠生的身份更让他深谙"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要义。其一生以"瀛登"为字,取"渡人如渡己,登岸共登峰"之意,用二十余年光阴在赣粤边界铺就了一条贯穿东西的"善行之路"。
一、青衿之心:从书斋到山野的觉醒
赖标青年时曾随父亲往返于赣粤两地贩售客家土布,深知南岭山路的艰险。据《龙南旧县志》记载,当时从江西太平横岗至广东连平州的山道"峭壁千寻,荆棘丛生,遇雨则泥泞没胫,行者多失足"。一次随商队行至上坪古坑,他亲眼目睹挑夫因山路湿滑坠崖,商队为等待救援滞留三日。这段经历让他立下"修平险路,利济众生"的誓言。
作为邑庠生,赖标并未埋首书斋。他常于杨村义塾讲授《孝经》,却总在课后带着学生观察往来行旅的艰辛。在一篇现存的《路难赋》中,赖标写道:"肩挑日月者,喘于危岩;背负星辰者,蹶于深涧。非路之险,实人之未恤也。"这种对民生疾苦的体察,成为他日后投身公益的精神原点。
二、石砌丹心:二十年筑路铺就通途
雍正七年(1729年),37岁的赖标开启了他的筑路壮举。他变卖家中部分田产,募集工匠二十余人,率先动工修建横岗至连平州的山道。这段21里的路程,需穿越三座陡峭山岭、两条湍急溪流,施工难度极大。赖标亲驻工地,与石匠同吃同住,创造性地采用"梯级铺砌法":在坡度较缓处铺就宽三尺的平整石阶,陡坡处则拓宽至五尺并加设防滑纹,溪流之上则架设石拱桥以避水患。
三年间,他主持修建的三座石拱桥各有特色:跨越横岗河的"江广桥"采用单拱设计,拱高丈余以利商船通行;横岗岭下的"接引桥"则为双拱,桥面两侧刻有"一步一善"的警示;而连平州界的"同心桥"更是在拱圈内侧嵌入各族工匠的姓名,象征民族团结。桥旁修建的"息肩亭"内,常有当地村民设茶水与药箱,由附近村民轮流照看——这一善举,后来成为赣粤古道上茶亭的标配。
乾隆九年(1744年),已是知天命之年的赖标再次发力。他联合龙南、和平、龙川三县乡绅,捐建横岗至和平、龙川的70里石阶路。这段路程穿越九连山腹地,需凿开多处岩崖。赖标借鉴客家围屋的夯筑技术,在松软山体处采用"石骨泥筋"法加固路基,使道路历经两百年风雨仍保存完好。如今在武当山黄田内,仍能看到这段用青石板铺就的古道,石板上深浅不一的马蹄印,诉说着当年的繁忙。
除新建道路外,赖标更注重商路的维护。杨村新蔡至上坪的20公里江广西线古商路,是粤盐入赣的重要通道,因常年车碾马踏而损毁严重。他亲自制定《商路维护公约》,规定沿途村庄分段负责修缮,并设立"路田"十亩,以田租作为养护经费。这种"以路养路"的智慧,至今仍在客家地区沿用。
三、梵音善韵:银山庙的人文温度
乾隆十五年(1750年),赖标将目光投向了杨村银山庙。这座始建于南宋末年(1279年)的古刹,因年久失修而殿宇倾颓,僧人生活困顿。他不仅出资修缮大雄宝殿、重塑佛像,更在庙旁开垦"僧田"五亩,捐赠藏经阁所需的经卷刻板。尤为难得的是,他为僧人制定了"农禅并重"的规约,鼓励僧人在诵经之余种植水稻作物,既改善生活,又避免向信众过度化缘。
经他修缮的银山庙,不仅成为宗教活动场所,更成了行旅休憩的驿站。庙内设立的"旅人寮",可容纳数十人住宿,僧人会为贫困行旅提供免费斋食餐。这种将宗教慈悲与世俗公益相结合的做法,让银山庙成为赣粤边界的"善地象征"。到清代年间 ,庙内留存的《赖公修庙记》碑刻,详细记载了他"不以善小而不为"的理念:"铺路以济其行,修庙以安其心,心行皆安,方为大善。"
四、流风余韵:善举的千年回响
乾隆十八年(1753年),赖标病逝于杨村家中,临终前仍嘱咐子孙"勿辍修路事"。当地百姓自发在太平桥头为他捐建的杨村至夹湖路段立碑,碑文中"赖公瀛登,以石为笔,以路为墨,书写人间大爱"的评价,恰是其一生的写照。
赖标的善举在赣粤边界形成了深远影响:
古道传承:他主持修建的赣粤古道,成为清代中后期岭南与赣南经济文化交流的主干道,仅和平县一地,因商路畅通而新增的商铺就达百余家。
公益传统:杨村赖氏后人延续其善举,至清末共捐建道路百余里,茶亭十余所,形成"赖氏修路"的家族传统。
精神符号:在龙南、连平、和平等地,至今流传着"赖标铺路——步步行善"的歇后语,父母常用其教育子女要积德行善。
如今,在广东河源市博物馆内,保存着一块商路古桥拆下的青石板,上面留有赖标监工时亲手刻下的"仁"字;70年代,杨村中学的大礼堂屋角,仍见"赖标筑路"故事为内容的碑块;而他当年捐建的部分路段,已被纳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成为连接江西广东两地的精神纽带。
从青衿士子到筑路善翁,赖标用一块块青石板、一座座石拱桥,将儒家的"仁爱"与客家的"抱团互助"精神刻进了南岭的山水之间。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善举,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如石阶般坚实、如茶亭般温暖的持续付出。两百年后的今天,当我们行走在那些被岁月打磨得温润如玉的古道上,仍能感受到这位客家先贤跨越时空的善意与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