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笔下                         村印象                         旅                  

地方文化 更多

典故传说

阳明文化

银山文化

饮食文化

地名文化

来了杨村必看景点





乌石围


▲太平古镇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化 > 阳明文化 > 内容 

银山夜话:王阳明杨村悟道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19-8-5 11:24:05

   盛夏,南赣的暑气如黏稠的蜜蜡,将杨村锁在蒸腾的热浪里。时任南赣巡抚的王阳明刚平定三浰匪患,驻军黄塘营寨时,却见田垄间蒿草疯长过膝,土墙上晾晒的破布衫在风中晃荡如褪色的经幡。村头老槐树下,几个面黄肌瘦的孩童正捧着半碗稀粥,粥面上浮着的几粒米,像落在浊水里的晨星。这景象让戎装未卸的王阳明心头一沉,当晚便屏退随从,只带两名亲兵,踏着被晒得发烫的石板路,往村后银山庙而去。

   暮色漫过松林时,银山庙的飞檐已在月华里勾勒出青黑色的轮廓。庙门旁的古银杏期待着冬来撒金,禅房的窗纸透出昏黄烛火,将慧明大和尚迎出的身影拉得很长。两人在竹编蒲团上相对而坐,案头青瓷茶盏里浮着新采的云雾茶,热气氤氲中,王阳明望着窗外摇曳的竹影开口:“方才过田埂,见稻禾蔫如病犬,有老妪掘食观音土,住持可知这匪患虽平,民瘼为何愈深?”

   慧明大和尚放下茶盏,指节叩了叩窗棂:“将军可知村东那片撂荒地?去年匪首阿斑在此烧杀三日,如今百姓听见风吹草动,便要躲进深山。更兼今夏蝗灾过境,官府催粮的差役却踩着田埂骂街。”他话音未落,檐角铜铃突然叮咚作响,王阳明望着檐外浮动的月光,指尖摩挲着茶盏边缘的冰裂纹:“孟子云‘民为贵’,可这世道却让百姓活得不如蝼蚁。依我看,剿匪不过是治标,若不能让耕者有其田,织者有其衣,匪患终如野草春风。”

话题转到佛理时,慧明大和尚突然合十问道:“贫僧闻先生讲‘心外无物’,与我佛‘三界唯心’可有异同?”王阳明将茶盏轻轻一磕,灯芯爆出个火星:“佛家说空,是要破执去妄,可若连家国百姓都看作虚妄,岂不是把渡船凿了求彼岸?我讲心即理,是说良知如同明月,哪怕乌云蔽日,清辉也未曾消减。”他起身推开窗,山风卷着松涛涌入,“大和尚可知庐山东林寺?慧远法师结社念佛时,陶渊明虽不奉佛,却肯为苍生种豆南山。这便是儒释之别——佛修来世,儒重今生;佛度个人,儒济天下。”

   更漏敲过三更,案头烛芯结了灯花。当慧明大和尚展开《易经》卷轴时,王阳明的指尖突然停在“革卦”爻辞上:“这‘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道尽治世精要。你看杨村的田亩,与其任由豪强兼并,不如仿朱子'社仓法'立乡约:让里正登记荒田,百姓自组互助社,春耕时借种,秋收后还粮,再以乡规禁赌禁盗。”他取过慧明大和尚的狼毫,在宣纸上笔走龙蛇,“就像这卦象,变易之中有不易——变的是方法,不变的是为民之心。”

   窗外的银河渐渐淡去,第一缕晨光掠过庙前的石经幢时,王阳明已在写剿匪后的安民告示。砚台里的墨汁映着他一夜未眠的眼睛,却亮得如同山巅晨星。后来他推行的《南赣乡约》,正是始于这场银山夜话的思索:那些写在竹纸上的条规,规定了百姓每月会集讲读圣谕,互相监督劝善,连婚丧嫁娶的费用都有详致规范。当杨村的百姓第一次在乡约会上分食社仓的余米时,有老丈捧着碗哭出声来,说这米香里有王阳明夜谈时茶盏中飘出的云雾茶香。

   如今再看银山庙的残碑,还能辨出“正德壬申夏,新建伯王公夜话于此”的刻痕。那场跨越儒释易的对话,像一枚投入古井的石子,涟漪不仅漫过杨村的田垄,更在后世的治理史中漾开:从南赣乡约到泰州学派,从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到王阳明心学的传衍,皆可溯源于那个烛火摇曳的夏夜——当儒者的经世之志与哲人的思辨之光,在深山古刹的茶烟里相遇,便有了照亮千年的智慧灯火。

·上一篇:九连破阵:王阳明剿匪的巅峰之战 ·下一篇:黄塘论治:王阳明邀僧共商杨村安..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联系我们 | 征稿启事 | 责权声明

()  

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