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村镇的群峰之间,杨太村的田畴之上,杨太围如一头静卧的巨狮,青砖黛瓦在赣南的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这座又名“新屋围”的客家堡垒,不仅是赣州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的瑰宝,更藏着一段与银山庙相依相生的往事——正是那座山间古刹的住持,以风水智慧为笔,为赖氏家族勾勒出这方安居乐业的蓝图。
一、围屋肇始:赖氏筑居的困惑
嘉庆元年(1796年)的春天,杨村乡绅赖世柱站在自家祖田旁,望着远处连绵的青山,眉头紧锁。彼时赖氏家族人丁渐旺,散居的土屋既难抵御匪患,又难聚家族之气。“建一座围屋吧,让子孙后代有处安稳根基。”这个念头在他心中盘桓了数年,可选址与布局的难题,始终让他举棋不定。
赖世柱是当地有名的孝子贤绅,深知一座围屋不仅是居所,更是家族气运的载体。他走遍杨太村周遭山地,看中了村东那片背靠青山、前临沃野的坡地,却总觉得哪里不妥:山势西缓东陡,水流自东向西,若按寻常坐南朝北的规矩建房,怕与山势相逆;若随山势定向,又恐违背“紫气东来”的古训。
消息传到了数里外的银山庙。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古刹,藏于松树园深处,因开工建庙时阳光似银铺地得名,历来是乡邻问卜求安的去处。住持法师,俗家姓赖,与赖世柱同宗,不仅精通佛法,更深得赣南风水秘术精髓。听闻族侄为建围屋犯难,他主动下山,要为杨太围“把脉定向”。
二、风水点化:依山就势的乾坤布局
住持法师踏着晨露来到选址地,手持罗盘绕山而行,时而驻足观察日照轨迹,时而俯身查看土壤纹理。三日后,他对赖世柱道:“此地背靠‘来龙’,前有‘明堂’,左有‘青龙’(南侧小山),右有‘白虎’(北侧矮岭),本是聚气之地,只是布局需顺山应势,方能藏风纳福。”
法师指向山势:“你看这山,自东向西缓缓而下,如卧龙饮水。若强逆山势定坐向,好比缚龙困虎,气脉必滞。不如顺山取‘坐东朝西’,晨迎东山紫气,暮纳西麓凉荫,既合天道,又顺民心。”赖世柱听罢,心中豁然——此前纠结坐向,竟忘了“天人合一”的根本。
接着,法师指点格局:“此山逐级抬升,围屋当顺势而为,自西向东渐高。低处作门户、晒场,便于出入晾晒;高处建祠堂、居室,既避水患,又显尊卑。如此‘步步高升’,家族气运方能层层累进,不泄不散。”这便是杨太围“依山势逐级递高”的由来,后来百年间,无论暴雨山洪,围屋从未积水,正应了法师“顺势避害”的预见。
谈及防御,法师抚摸着山石说:“乱世需固防,但砖石不可无情。用砖、石、三合土混砌外墙,石为骨,砖为肤,三合土为血,既坚如磐石,又能呼吸地气。四角建炮楼,分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既防外患,又锁内气,此谓‘四象守宅’。”他特意叮嘱,炮楼不可过高过锐,需与山势相融,“锋芒太露则招嫉,谦和藏锋方得久安”。
至于围门与祠堂,法师更是精雕细琢:“正门开于西侧中轴,两侧各开两门,共五门,应‘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数,门门相通却气路各别,既能聚族而居,又能各房自立。中心建祠堂,居最高处,为家族‘气眼’,左右厢房对称,如鸟之双翼,此谓‘中轴对称,两翼齐飞’,家族向心力自会油然而生。”
赖世柱一一记下,从嘉庆元年(1796年)破土,到嘉庆十八(1813年)年竣工,十七年间每逢关键节点,必请银山庙住持法师亲临查验。法师九十八岁圆寂前,还特意嘱咐弟子送去一幅“山环水抱”的墨宝,悬于祠堂上厅,做为围屋的镇围之物。
三、岁月留痕:庙与围的百年相守
杨太围建成后,赖氏家族果然人丁兴旺,文武辈出,成为杨村望族。族人为感念银山庙之恩,定下规矩:每年冬至,必到银山庙祭拜,将围屋收成的十分之一捐给寺庙,这一习俗延续至民国末年。
时光流转,如今的杨太围已褪去了防御的功能,6200平方米的院落里,青砖墙上的斑驳痕迹,诉说着两百年的风雨。2008年12月成为龙南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3月晋升为赣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其“坐东朝西”的朝向、“逐级递高”的格局、“五行围门”的布局,仍清晰可见当年银山庙住持法师的风水智慧。
银山庙虽历经修缮,香火依旧。庙内保存着一块清代石碑,记载着“赖氏世柱建屋,得住持法师指点,围成而族兴”的往事。往来的游客站在杨太围的最高处,西望可见银山庙的飞檐隐于苍翠间,东看则是围屋层层叠叠的瓦顶与远山相融——那是两百年前,一位法师以风水为线,将山、庙、围、人织成的一幅“安居乐业”的长卷。
风过围屋,祠堂的铜铃轻响,仿佛还在复述着那个故事:一座围屋的诞生,从来不只是砖石的堆砌,更是人与土地的对话,是信仰与智慧的共生。而银山庙与杨太围,便是这段对话中,最温暖的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