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顺六年(1462年)的春风,没给龙南带来半分暖意。往年清明前后该漫山吐绿的草木,那年却像被抽走了魂魄,田埂上的野草枯得能捻成灰,太平江流的河床裸露出皲裂的泥块,像老人手背的皱纹。龙南官府令在四月的奏报里写:"春无雨,夏无稻,民掘草根殆尽,饿殍枕路。"这场始于初春的饥荒,像一张无形的网,从县城向四乡蔓延,最终裹住了杨村——这座依偎在银山庙脚下的杨村。
一、青黄不接时,山门为谁开
银山庙的晨钟,那年春天敲得格外沉。刚接住持位置不到一个月的惠明大和尚站在庙门前,望着山下杨村升起的寥寥炊烟,眉头拧成了疙瘩。往年此时,香客该踩着新绿上山,如今山路上只有几个挎着空篮子的妇人,眼神空洞地扒拉着石头缝里的苔藓。
"师父,灶房的糙米只够三日了。"惠弥和尚捧着空米缸进来,声音发颤。惠明大和尚转过身,袈裟上的补丁在晨光里泛着白。他望向佛前供灯,灯芯爆出一点火星,"佛说众生平等,哪有见死不救的道理?"
当日午后,银山庙的僧人便分了三队。一队由惠泽和尚带领,揣着粗布口袋钻进九连山,目标是挖尽所有能吃的野菜:马齿苋、马蹄基、黄狗头、苦苣、荠菜,甚至连平日里没人碰的蕨根都刨出来。惠泽和尚年近六十,手脚却比年轻僧人还利索,只是掌心的老茧被荆棘划开,血珠渗出来,混着泥土凝成暗红的痂。"这点伤算什么?"他挥挥手让徒弟别管,"山下娃娃们的肚子,比这疼多了。"
二队留在庙里,由监院惠悟和尚主持,在大殿前支起三口铁锅。野菜洗净切碎,掺着仅存的糙米煮成稀粥。第一锅粥熬好时,十几个面黄肌瘦的孩子被爹娘推到庙门口,怯生生地望着。惠悟和尚舀起第一碗,递给观音殿旁住着的徐氏孤儿阿财,"慢点吃,锅里还有。"阿财狼吞虎咽,粥汁顺着下巴流,惠悟伸手给他擦了擦,手指触到孩子嶙峋的锁骨,心里像被针扎。
孩子们吃了三碗,锅里渐渐空了。惠悟和尚偷偷留了一碗给惠明大和尚,惠明却推回去:"给虎珠山的赖大爷送去,她孙子昨天没过来。"惠悟和尚看着惠明大和尚干裂的嘴唇,眼泪掉下来:"师父,您三天没正经吃东西了。"惠明大和尚摸摸惠悟的头,"出家人,饿点算修行。"
第三队是化缘的僧人,由惠弥和尚亲自带队。他们背着褡裳,往赣州府方向去。彼时周边村镇也遭了灾,化缘比往常难十倍。在南安府城外,惠弥和尚被一户人家的恶犬咬伤了小腿,血浸透了僧鞋,他却笑着对徒弟说:"这狗是护主,不怪它。"终于在一户囤粮的乡绅家化到半袋糙米,乡绅问他:"你们自己都快饿死了,还管别人?"惠弥和尚双手合十:"佛在心中,心在众生。"
二、易理窥灾变,慈悲渡厄难
饥荒持续到五月,龙南县衙的粮仓早已见底,县衙前的救济棚里,每天都有人无声倒下。杨村的老人聚在祠堂,对着泛黄的《易经》竹简叹气。族长赖德昌捧着"明夷"卦象,声音发哑:"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他说这卦象早预示了,如今天地光明被遮蔽,是阴阳失序之兆——去岁冬无雪,今春无雨,少阳之气不生,太阴之气过盛,庄稼怎会不枯?
这话传到银山庙时,惠明大和尚正在主持法事。大殿里供着八卦图,僧人围着香炉诵经,香烟缭绕中,惠明大和尚望着"乾"卦的"天行健",忽然开口:"《易经》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灾荒是天地之气失调,可人心若能存善,便能助天地回春。"他让僧人在法事中加念《心经》,又写下"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节》卦象辞),贴在庙门口,劝诫百姓即便灾荒,也莫失操守。
七月初,杨村的野菜挖光了,连树皮都被剥得露出白茬。有户人家想把三岁的女儿卖给邻县富户换粮,被化缘回来的了惠弥和尚撞见。他一把拦住,把褡裳里最后两个窝头塞给那家人,"娃是根,卖了根,来年怎么发芽?"他把孩子抱回庙,当晚召集所有僧人:"从今天起,我们每日只喝野菜汤,省下的粮全给娃娃们。"
僧人们没有一句怨言。惠悟和尚发现,惠泽老和尚夜里总咳,有时咳得背都驼成虾米,却总说"老毛病"。直到一天清晨,惠悟去灶房,看见惠泽老和尚趴在灶台上,手边是半碗没喝完的野菜汤,嘴角泛着白沫——他是饿晕了。惠悟和尚哭着去叫人,惠泽老和尚醒来看见围过来的僧人,反倒笑了:"哭啥?我这是修行到'剥'卦了,剥尽浮华,才见真如。"
惠明大和尚知道后,把自己化缘得来的几块蕃薯片掰成几份,每个僧人一份。"大家都得撑住,"他声音沙哑,"杨村不能饿死一个娃,这话是我们说的,就得做到。"
三、八月风雨至,恩光照百年
八月初三,一场迟来的秋雨终于落下。起初是淅淅沥沥的雨丝,后来变成瓢泼大雨,打在银山庙的瓦当上,溅起一片清亮。孩子们在雨中跑着,伸手接雨水,僧人们站在廊下,看着远处干裂的田地吸饱雨水,有人忽然哭了,又笑着抹眼泪。
老人们说,这雨是应了"复"卦:"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天地之气终于回转,加上人心向善,阴阳调和,灾荒才得以平息。县衙统计灾情时,龙南县十室九空,唯有杨村,因银山庙的庇护,虽有近百人离世,却没有一个孩子饿死。
饥荒过后,杨村百姓带着新收的稻谷涌向银山庙,却被惠明大和尚拦住。"粮食留着养家,"他指着庙后的菜地,"我们种的青菜快长大了。"百姓们不肯走,赖德昌领着众人在庙前跪下:"师父们的恩,我们杨村人记一辈子。"
后来,杨村人在银山庙旁建了座"报恩亭",亭柱上刻着"易理昭昭,道在阴阳;僧心耿耿,恩济苍黄"。每年清明,村里的老人都会给孩子讲起天顺六年的春天:那些手破血流挖野菜的僧人,那些看着孩子喝粥自己挨饿的师父,那些瘸着腿也要化缘的师父。
多年后,有云游方僧到银山庙,见功德碑上刻着当年僧人的名字,问住持:"他们图什么?"住持指着山脚下金黄的稻田:"你看,这就是他们要的。"
风过林梢,像当年僧人的诵经声,轻轻落在杨村的炊烟里。那慈悲与无私,早已和《易经》的智慧一起,融进了龙南的山水,成了比岁月更长久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