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的赣南大地,寒梅初绽却暗流涌动。国民革命的浪潮席卷南方,工农运动的星火正待燎原,而一场反革命的阴霾已在天际悄然凝聚。就在这风雨欲来的时刻,两名年轻的中共党员肩负着特殊使命,踏上了回龙南的路途——他们便是受中共赣南党委委派的廖光泮与赖玉衡,任务是在这片红土地上播撒革命火种,建立党的组织,唤醒沉睡的工农大众。
民国十六年(1927年)1月的龙南,尚处在旧势力的严密掌控中。廖光泮与赖玉衡隐蔽行踪,深入乡村集镇,秘密联络进步分子。至4月,他们与先期在此活动的中共党员鄢日新汇合,在龙南县城秘密组建起中共龙南县组织和农民协会筹备处,如同在黑夜中点亮了一盏孤灯。但革命的根基需要向更广阔的乡村延伸,杨村,这座扼守粤赣边境的重镇,成为他们下一步开拓的关键据点。
4月底的赣南,春意渐浓却寒意未消。廖光泮与同志王文熙避开大路,沿着程龙、夹湖的崎岖山道潜行,最终抵达杨村。这里山高林密,民风淳朴却也深受封建势力压迫,是开展秘密工作的理想之地。而他们选择的落脚之处,竟是当地一座颇有声望的古刹——银山庙。
彼时的寺庙,往往是乡村社会的文化与信息枢纽,既远离官府的直接监控,又能借助宗教场所的掩护开展活动。银山庙的惠普住持是一位看透时局、心怀悲悯的出家人,他目睹苛政猛于虎、百姓处于水火,对试图改变现状的革命力量早已心存敬意。当廖光泮以隐蔽身份表明来意,坦诚讲述工农解放的理想时,惠普住持虽久居方外,却深知“救苦救难”不仅是佛理,更需人间的担当。他没有丝毫犹豫,慨然应允提供帮助。
从此,银山庙的禅房成了革命的秘密据点。白日里,廖光泮等人扮作香客或行商,与前来进香的农民闲谈,了解疾苦、宣传思想;夜深人静时,他们便在油灯下整理材料、发展党员,筹划着建立联络点的具体事宜。惠普住持则以照料香客为名,巧妙地为他们放哨警戒,凡有可疑人员靠近,便以“寺庙清修,不便打扰”为由婉拒,一次次化解了潜在的危险。
最令人动容的,是惠普住持不顾个人安危传递信息的义举。当时杨村周边的进步分子多分散在各村及九连山,秘密集会需精准联络,而廖光泮作为外来者,频繁走动极易暴露。每当有重要会议或紧急情况,惠普住持便换上寻常百姓的衣裳,挎着装着香烛的篮子,以化缘或办事为名,穿梭于山间村落。他熟记各村联络暗号,遇人盘问便以寺庙事务应答,凭着对地形的熟悉和沉着的应变,多次将重要消息安全送达,确保了党组织活动的顺利开展。
在银山庙的掩护与协助下,廖光泮等人的工作进展迅速。他们先后发展了多名农民积极分子加入农民协会,密切配合,建立起虔龙地区最早的中共党组织联络点之一,推动革命形势的发展,。这个隐藏在古刹中的红色据点,如同一个坚固的堡垒,不仅保护了革命骨干,更成为传递指令、组织农运的重要枢纽,为杨村、虔南乃至整个龙南地区的革命运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岁月流转,银山庙的青砖黛瓦间,仍留存着那段特殊历史的印记。廖光泮等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与银山庙惠普住持的侠肝义胆,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交织成一曲动人的革命赞歌。他们身份各异,却因对正义与光明的共同追求,结下了跨越世俗的革命情谊。正是这样的鱼水情深,让中国革命的火种在艰难险阻中生生不息,最终燎原成势。
如今,当我们回望那段历史,银山庙这座宗教场所已改建成杨村初中,更是革命年代党群同心的见证。它提醒着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从来不是孤军奋战,而是无数怀揣理想的共产党人,与千千万万心怀家国的普通民众,共同用热血与忠诚铸就的丰碑。这份跨越时空的初心与担当,永远值得我们铭记与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