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村的春天,总带着芥菜的清苦香。田土里的大芥菜长得郁郁葱葱,收割后经一双双巧手打理,便在陶缸里开始了一场漫长的蜕变,最终成为家家户户餐桌上那碟下饭神器——杨村浸菜,也叫擦菜。这道带着乡土气息的腌菜,藏着杨村人顺应时节的生活智慧。
浸菜的诞生,全凭手工与时光的默契。寒冬种下的大芥菜,要等春阳晒得叶片厚实,割下后洗净,摊在竹匾里晒至半干,失去三成水分的菜叶变得柔韧。接下来便是“擦”的功夫,将菜叶切碎,在竹模栏里反复揉搓,直到菜丝变软蜷曲,挤出青涩的汁水,这便是“擦菜”名字的由来。

处理好的菜丝要趁热装入陶缸,双手压实,直到缸口堆出圆顶。取新鲜稻秆封住缸口,再将陶缸倒过来,缸口浸入盛满清水的盆中——这“水封”的法子能隔绝空气,让菜在缸里静静发酵。此后每日添水护缸,数月后开盖,一股酸香便争先恐后地涌出来,菜丝呈琥珀色,带着自然发酵的温润光泽。
炒浸菜是杨村主妇的拿手戏。热油里爆香蒜蓉与青椒,倒入浸菜大火快炒,淋一勺本地茶籽油,酸香混着油香直钻鼻腔。这菜冷热皆宜,热吃开胃,凉食清爽,配白粥能吃下三大碗,上宴席则是解腻的妙品,放一周也不变味,难怪成了杨村人离不开的味觉伴侣。
老人们说,浸菜的由来与明代一场旱灾有关。那年春荒,芥菜丰收却难以保存,有位姓廖的婆婆心疼菜烂在地里,便试着将菜晒干揉软,装入缸中用稻秆封口。没想到月余后打开,菜竟酸香可口,帮全村挨过了饥荒。后来村民们效仿此法,“浸菜”便一代代传了下来,那口酸香里,藏着先民们在困境中寻得的生机。
如今杨村的陶缸依旧在墙角静默,缸里的浸菜还在续写着故事。它没有山珍海味的华贵,却以朴素的滋味,成为杨村人餐桌上的常青树。夹一筷子入口,酸中带鲜,柔中带韧,那是时光的味道,是乡土的馈赠,更是刻在骨子里的家乡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