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村镇的晨雾总带着水汽,老灶台的烟火里飘着一味独有的鲜——那是鲤鱼酿宝的香气。这道杨村人家的传统菜肴,像一坛封藏的酒,在岁月里酿出了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鲤鱼酿宝的讲究藏在朴素里。将用池塘中自养的两斤重鲤鱼,褪去鳞甲后小心剔骨,留下完整的鱼身皮囊;五花肉剁成泥,混着泡发的香菇碎、姜末与葱花,顺时针搅出黏劲,这便是“酿宝”的馅料。将肉馅细心填入鱼腹,热锅冷油慢煎至两面金黄,再转入砂锅,加井水焖煮片刻,咕嘟声里,鱼肉的鲜与五花肉的香渐渐交融,出锅时撒把翠绿葱花,金黄的鱼身卧在浓稠的汤汁里,光是看着就让人喉头滚动。

这道菜总在最隆重的日子登场:春节的团圆席上,它是“年年有余”的吉兆;新居入伙的宴客桌前,它象征“金玉满堂”。杨村人说,吃鲤鱼酿宝要连骨带肉一起嚼,那酥软的鱼骨里藏着“有骨有肉”的踏实,就像日子要过得有滋有味。
关于它的由来,杨村老人们总爱讲起明代的故事。相传有位姓赖的秀才,家境贫寒却极孝,母亲寿宴时买不起像样的菜,便捞了池塘里的鲤鱼,又割了仅有的一小块五花肉,将肉剁馅填入鱼腹炖煮。本是无奈之举,却意外鲜美。母亲尝后笑言:“这鱼腹里酿的哪是肉,是你这片孝心宝啊!”后来秀才高中返乡,将这做法教给乡邻,“鲤鱼酿宝”的名字便传了下来,那“酿”字,既指填馅的手艺,也藏着寻常日子里的巧思与深情。
如今的杨村,新楼渐起,可老灶台的砂锅依旧咕嘟作响。鲤鱼酿宝的滋味,早不是简单的鱼肉鲜香,那是杨村人对生活的热忱,是节庆时的欢腾,更是一代代传下来的、带着水汽与烟火的家乡记忆。夹起一块送入口中,酥软里裹着醇厚,仿佛能尝见数百年前那个寒日里,秀才对母亲的一片赤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