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村镇东南赣粤交界处,大角嵊山的余脉如温柔的臂弯,环抱着一方钟灵毓秀的土地——蔡屋村。黄坑河自南向北,携着九连山的清冽;陂坑河自西向东,载着田畴的温润,两条溪流在蔡屋村心相拥,汇成新蔡河蜿蜒北去,像一条碧绿的绸带,缠绕着这片蔡氏族人世代栖居的家园。东望层峦叠嶂的大角嵊山,西傍车水马龙的龙九公路与大广高速“杨村”
出口,蔡屋村就这般在山水与通途之间,沉淀着岁月的厚重,绽放着生活的鲜活。
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烙印着蔡氏先祖的足迹。开居始祖蔡胜林自福建辗转而来,见此处山环水绕、气脉充盈,便择地而居,将家族的薪火在此点燃。如今,中和、新屋、社塆、上连塘、下连塘五个村小组,如五颗珍珠散落在河畔山间,承续着先祖的智慧,也延续着蔡姓人家的烟火气。走进蔡屋,仿佛踏入一幅流动的客家风情画:山岗上的脐橙树挂满青黄相间的果实,鹰嘴桃的枝叶在风中轻摇,水稻的绿意铺向远方,蕃薯、花生在土里酝酿着香甜——这是土地对勤劳者的馈赠,也是蔡屋人赖以生存的底气。
而在这幅画卷的核心,新屋围那棵古榕树,无疑是最动人的一笔。它像一位沉默的老者,站在曾经繁华过的蔡屋圩中心,枝繁叶茂如伞盖,根系盘错似虬龙,将五百年的岁月都藏进了年轮里。这棵树的缘起,与一位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紧紧相连——明代大儒、南赣巡抚王阳明。
正德十二年,王阳明奉命平三浰匪患,驻军杨村黄塘。他闲暇时踏访蔡屋,见此地双河交汇、藏风聚气,却少了几分温润的生机,便依风水之理,建议村民在此栽种榕树。村民遵其言,埋下一株榕苗,也埋下了一段文脉的种子。王阳明的目光,不仅着眼于一时的剿匪安境,更在于为一方土地注入长久的灵秀与安宁。这棵榕树,从此便成了蔡屋的“守护神”:夏日里,它撑开浓密的绿荫,为赶集的村民遮挡烈日;雨天时,它舒展枝干,为避雨的孩童撑起一片晴空。圩上的店铺鳞次栉比,布匹、粮油、农具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古榕静静听着,将市井的繁华刻进每一片叶子里。
时光流转至1941年,时任赣南专员的蒋经国踏足蔡屋。当他站在古榕下,见其枝干参天、冠盖如云,遮天蔽日的绿意里透着蓬勃的生命力,不禁心生赞叹,挥毫题下“江南第一树”。这五个字,不仅是对古榕姿态的赞誉,更藏着对这片土地的期许。彼时的赣南正值建设之时,蒋经国的题字,让这棵古榕从一村之树,有了更广的声名,也让蔡屋村的故事,随这墨宝传向更远的地方。古榕的枝干上,仿佛从此多了一层人文的光晕,每一片叶子都在诉说着跨越时空的对话。
更让蔡屋人铭记的,是1945年那个战火纷飞的夏天。国民军将领张瑞贵率部抗日,在新屋围驻守十余日。彼时军情紧急,将士们枕戈待旦,却未忘体恤百姓。见村民饮水不便,张瑞贵便亲自带领士兵,在古榕树下开挖水井。铁锹与泥土碰撞的声响,混着战士们的汗水,最终汇成一口清甜的水井。井水汩汩涌出,不仅解了村民的燃眉之急,更将军民同心的暖意,深深渗进了蔡屋的土地里。如今,水井虽已不再承担主要饮水功能,却仍是村民心中的“念想井”——老人会指着井口,给孩童讲当年战士们挖井的故事,井水的清甜里,便多了一份家国情怀的滋味。
古榕之侧,曾有一座真君庙,古时香火鼎盛,善男信女络绎不绝,钟声与古榕的叶声相和,构成了蔡屋早年的晨钟暮鼓。虽如今庙宇已废,但残留的基石仍在,默默诉说着当年的信仰与虔诚,成为村里老人记忆里一抹温暖的底色。
若说古榕是蔡屋的“史笔”,那中和村的契真寺,便是这片土地的“文脉”。这座闻名赣粤的古寺,鼎盛时期有二十多位僧人驻锡,香烟袅袅,梵音悠扬,吸引着四方信众前来礼佛。正德年间,王阳明与蔡屋结缘——他见契真寺环境清幽、文风渐盛,便提议将寺中一部分改建为“新蔡书院”。从此,寺中的梵音里,多了朗朗的读书声。学子们在此诵读经史子集,汲取知识的养分,蔡屋的文脉,也由此愈发深厚。
岁月变迁中,新蔡书院后来改为新蔡初中,招收蔡屋、员布、黄坑、桥头、新陂、刘屋六个村的学龄儿童,让更多客家子弟得以就近求学。再后来,初中又改为新蔡小学,红色的教学楼取代了昔日的书院殿堂,但那份“崇文重教”的精神,却从未改变。如今,每天清晨,孩子们的读书声从校园里传出,顺着黄坑河的水流飘向远方,与王阳明当年种下的文脉种子,形成了跨越五百年的呼应。
黄坑河畔,还有两处独特的景致,是王阳明留给蔡屋的另一份“礼物”——被他称作“公婆石”的两块巨石。它们分别伫立在黄坑河两岸,一左一右,隔河相望,形似一对相濡以沫的夫妻。王阳明见此石形态奇特,又暗合“夫妻相守”的寓意,便为其命名“公婆石”,赋予其“爱情坚贞”的象征意义。从此,这两块石头便成了蔡屋人的“爱情图腾”:村里的青年男女相恋,会来此石前许愿,期盼如公婆石般长相厮守;老人路过,也会驻足凝望,想起与伴侣共度的岁月。河水潺潺流过,冲刷着石头的棱角,却冲不散那份刻在石头里的深情,也冲不散蔡屋人对“相守”的美好向往。
蔡屋的美,不仅在历史的厚重里,更在当下的烟火气中。陈坑的山林郁郁葱葱,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形成斑驳的光影;脐橙园里,果农们背着竹筐采摘果实,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客家女人是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风景:她们头戴冬头帕,蓝色的布料裹住青丝,系着深色的围裙,双手虽沾着泥土,却灵巧能干——犁田、耕地、播种、收割,样样不输男子。劳作间隙,她们会唱起客家山歌,歌声清亮婉转,顺着田埂飘向远方,将生活的辛劳与喜悦,都融进这原生态的曲调里。而男人们则多外出闯荡,带着客家汉子的勤劳勇敢,在异乡打拼,赚来的钱寄回家里,支撑起一个个温暖的家。
假日的蔡屋,满是孩童的欢笑声。黄坑河与陂坑河的浅滩上,孩子们挽着裤脚摸鱼、打水仗,水花溅起,映着他们天真的笑脸;屋后的松树林里,他们提着小竹篮捡蘑菇,鼻尖萦绕着松针的清香;田野里,他们追着鸡鸭跑,清脆的笑声惊飞了枝头的鸟儿。老人们则喜欢坐在祠堂的门槛上,或是古榕树下,晒着太阳聊家常——讲蔡胜林开基的故事,讲王阳明植榕的传说,讲张瑞贵挖井的往事,也讲如今村里通了高速、种了脐橙的好日子。时光在这里仿佛慢了下来,只有新蔡河的水,依旧静静流淌,见证着这份平和与幸福。
如今的大角嵊山,又添了新的景致——一座座风力发电机矗立在山巅,白色的叶片在风中缓缓转动,将清洁能源输送到千家万户。曾经吸引高人探索风水的山峦,如今成了游客徒步、观云海的好去处。每到节假日,慕名而来的游客沿着山路攀登,站在山顶一脚踏两省,俯瞰蔡屋村,只见新蔡河如碧带,古榕如绿伞,村落错落有致,田野五彩斑斓,宛如一幅立体的水墨画。
龙九公路的车流、大广高速“杨村”出口的人流,为蔡屋村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新的机遇。蔡屋人没有忘记历史,更在创造未来:他们守着古榕与河流,种着脐橙与鹰嘴桃,传承着客家文化,也迎接着外来的游客。这里的客家米酒依旧香醇,客家酿豆腐依旧可口,客家女人的山歌依旧动人,老人们的故事依旧绵长。
蔡屋村,这方被山水滋养、被历史浸润的土地,如同一本厚重的书,每一页都写着动人的典故;又如一幅温润的水墨画,每一笔都透着和谐的韵味。古榕载史,记录着王阳明的智慧、蒋经国的赞叹、张瑞贵的温情;河韵流芳,滋养着蔡氏族人的血脉、客家文化的根脉、乡村振兴的未来。在这里,过去与现在交融,传统与现代共生,蔡屋人正用勤劳的双手,续写着属于这片土地的新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