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农村的生活简单而质朴。70年代,我们杨村公社的家庭,既没有电脑,也没有电视,连照明电都尚未通上。那时候,唯一的精神文化享受,便是那小小的收音机,而这,也只有经济条件极为宽裕的家庭才能拥有。每当夜幕降临,村子里便会弥漫着一种静谧的寂寞,直到那部电影的光芒划破长夜。
然而,在这贫瘠的土地上,却有一种独特的文化盛宴,那就是村里放电影。那时,杨村公社的电影队,每天在各个大队的生产队里轮回放映。每当得知电影队要来我们村,全村乃至周边村庄的男女老少,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便家喻户晓。
终于,轮到在我们村里放映的那一天到来了。清晨,阳光刚刚洒满田野,生产队便派出劳力到昨晚放映的村子,小心翼翼地扛起发电机、放映机、幕帐等放映设备回村。回到村里后,大家齐心协力,挂幕帐,选定安放发电机和放映机的地点。
那天,村民们被允许提前收工,我们小孩更是兴奋不已,仿佛在宣告一场文化盛宴的即将到来。
午后,我们迫不及待地端出凳子,抢占观看电影的最佳位置。孩子们的你推我搡,欢声笑语在村头回荡。然后,奔走于附近的亲戚家,邀请他们来家吃晚饭看电影。占好位置后,我们便带着袋子,溜达到稻田里,偷偷摘些刚成熟的稻穗。稻穗在阳光下闪着金光,我们的手指穿梭其间,留下一串串欢快的音符。
回家后,我们围坐在院子里,除去稻秆杂质,挑选干净的稻谷放锅里炒香。锅里的稻谷在火光中跳跃,“噼里啪啦”的声音此起彼伏。有时火候过大,稻谷竟炒成了爆米花,孩子们争相捡起,塞进嘴里,那香味弥漫了整个小院。这些炒香的稻谷,成为晚上招待亲戚们边吃边看电影的美味零食。
那晚,电影在村头的空地上如期上映。幕帐前,村民们早早地聚集起来,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有的坐在板凳上,有的蹲在地上,有的干脆爬上了树杈。随着放映机的转动,光束投射在幕帐上,一个个鲜活的角色,一段段动人的故事,呈现在我们眼前。那一刻,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奇妙的世界,忘却了生活的艰辛。
看完电影后的六七天时间里,无论是老人,还是劳动农民,或是学生小孩,大家都沉浸在电影情节的讨论中。老人们眯着眼睛,回味着电影中的某个细节;劳动农民们则在田间地头,模仿着电影中的英雄动作;而我们小孩,则聚在一起,争论着哪个角色最厉害。那部电影,仿佛成了我们共同的记忆,让我们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精神满足。谈论间,我们仿佛成了电影中的角色,亲身参与了那场盛宴。
时光飞逝,光阴似箭。如今,农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电影也不再是奢侈的享受。然而,那段关于村里放电影的记忆,却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中,成为那个年代最珍贵的回忆,每一个细节都如同昨日般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