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过沉睡的大地,万物复苏,百废待兴。在那个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时代,一群赣粤边界的农民,用坚韧的脊梁,谱写了一曲劳动的赞歌。
广东,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建房热潮此起彼伏,对木材的需求如饥似渴。而相邻的江西,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严格管制,木头运往外省的手续繁琐,木头难以运出。于是,一群精明的广东商人,发现了赣粤交界地区的潜力,发动当地农民,用最原始的人力背木头方式,翻山越岭,将江西的木材送往广东的上坪旗石,以满足广东日益增长的木材需求。
杨村,一个位于赣粤边界的小村庄,这里的百姓,世代耕耘在贫瘠的土地上,生活艰辛。改革开放的机遇,让他们看到了改变命运的曙光。砍伐、背运木头,成为了他们改善生活的唯一希望。于是他们积极参与,用用粗糙的双手与辛勤的汗水,捧起了生活的希望。
背木头过广东,这是一项看似简单却充满艰辛的劳动。头一天,他们要深入杨村的紫霞村、仙人村山区,收购木头背回家。第二天,天还未破晓,他们便用双肩背着沉重的木头,靠双脚一步一步艰难的移向广东。这一路,山高水长,他们不仅要翻越崇山峻岭,还要躲避林管站的巡查处罚。为了生活,他们有时只能在夜色中前行。此时,他们的身影在山间若隐若现,只有星星作伴,虫鸣为歌。
赣粤边界的山路,崎岖难行。江西这边的上山近十公里,途径陈坑、长岗埂九曲岭,茶亭埂顶;广东那边下山十几公里,他们背着木头,脚步沉重,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心头,走得气喘吁吁。他们的肩上,不仅是木头的重量,更是家庭的责任。
背木头过广东的路上,也有温情脉脉的时刻。有些村民会做些过水溜豆腐、粉丝、油果等食品,挑来山顶出售。背木头的人从广东回来茶亭埂时,身上装有钱的他们,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就会买些食品用以充饥。那是劳动后的喜悦,是对生活的热爱。年轻力壮的当家人,还会顺便带点柴火回家,做饭烧水用。这条路,见证了他们的辛酸与欢笑,成为了他们生活的希望之路。
背木头的这条路,古时是赣粤两地农民往来的必经之路,直至80年代,赣粤两地仍有许多人走这条路,逢圩日挑着农副产品来往交易。如今,随着105国道和大广高速开通后,这条曾经繁华的背木之路,已变得荒芜,杂草丛生,无人再走。然而,那些背木人留下的脚印,那些汗水洒过的土地,都成为了历史的见证,永远铭记着他们的坚韧与奉献。
如今,每当我们行驶在大广高速广东上坪旗石境界,欣赏着两边的绿水青山时,都会想起曾经有一群“背木头的人”从这里走过,不禁感慨万千。他们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