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笔下                         村印象                         旅                  

文艺天地 更多

散记杂文

诗词联赋

书画摄影

来了杨村必看景点





乌石围


▲太平古镇

 ·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天地 > 散记杂文 > 内容 

生产队召开社员大会

作者:蔡海峰  发布时间:2021-10-17 22:32:10

7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前夜,这是一个充满变革与希望的时期。生产队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承载着亿万农民的生计与梦想。在这个大背景下,每一次生产队召开社员大会,都不仅仅是工作安排和任务下达的简单集合,更是村民们共同面对历史变迁、探讨未来发展的重要时刻。

新屋围生产队这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家庭,每当夜幕降临,那悠扬的口哨声便在村子里回荡,像是一首古老的歌曲,唤醒了沉睡的村庄,也唤醒了村民们心中那份对集体的深厚情感。宣告着一场社员大会的即将召开,每个人的心中都涌起了一股莫名的激动和期待。

那时的农村,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人们的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晚饭后的社员大会,成为了村民们交流思想、凝聚力量的重要平台。在这个时代的洪流中,每个人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那时的开会,总是选择在晚饭后。夕阳的余晖还未完全褪去,天边还残留着一抹淡淡的橙红。生产队干部,嘴里叼着哨子,手背在身后,悠哉游哉地穿梭在村巷之间。便开始在各家各户间穿梭,吹着口哨通知:“等下饭后开社员大会啦!”声音在村子的上空飘荡,各家各户的炊烟似乎也跟着节奏摇摆。他的脚步声和哨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独特的乡村晚景,也传递着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厚谊。这时的社员们,他们有的刚刚放下手中的锄头,有的还在围裙上擦着湿漉漉的双手,便匆匆赶往祠堂或晒场。

会议的地点,要么在庄严肃穆的祠堂,要么在宽敞的晒场。祠堂里,古老的梁柱上挂着一盏盏昏黄的煤油灯,灯光摇曳,映照出墙上那些斑驳的族谱,也映照出村民们脸上那份对祖先的敬仰和对未来的憧憬。晒场上,豆秆堆得高高的,风车排得整整齐齐,散发出淡淡的清香,那是丰收的味道。

开会时,每当这时,祠堂前的门坪或晒场上,便早早地聚集了从围里四面八方赶来的社员们围坐在一起。他们有的穿着粗布衣裳,端着张矮凳子,有的肩上搭着一条毛巾,有的手里还拿着未吃完的半个蕃薯,他们的脸上刻着岁月的痕迹,洋溢着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有的端着一盏煤油灯,小心翼翼地放在了风车脚下,有的则拿着一根竹筋,点燃着火把,火光跳跃着,映照出他脸上深深的皱纹。开会场面热闹非凡,但在这热闹的背后,是村民们心与心的交流,是情感与情感的碰撞。

会议内容丰富多彩,或是工作安排,或是上级突然下达的任务。有时,是农作物染上了病虫害,需要紧急处理。大家围坐在一起,聆听队长的讲话,脸上洋溢着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妇女社员们更是勤劳,她们边开会边做鞋子,有的打鞋底,有的缝鞋垫。手中的针线在灯光下穿梭,她们的眼神专注,不时地用针尖挑起额前的碎发。那熟练的手法,让人感叹不已。男社员们则手拿一把竹子做的烟斗,一个皱巴巴的塑料袋装着的烟丝,他们吞云吐雾间,谈论着生产队的未来,烟斗里的火星在黑暗中明明灭灭,烟斗里的火星在黑暗中明明灭灭,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对土地的眷恋和对丰收的渴望。

我们小孩子则在周边打打闹闹,追来追去。那时的我们,无忧无虑,只知道在社员大会的热闹氛围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我们的笑声和打闹声,与成人们的谈话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那个时代特有的交响曲,那是对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会议进行得如火如荼,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为生产队的发展出谋划策。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的心却紧紧相连,共同为美好的生活而努力。祠堂前,留下了我们共同的回忆,那是70年代生产队社员大会的温暖画面,是人心齐、泰山移的信念,是那个时代最珍贵的情感纽带。

妇女社员们手中的针线活,男社员们手中的烟斗,孩子们欢快的笑声,这一切都交织在一起,构成了70年代农村生活的一个缩影。在这个缩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脚步,感受到时代的脉搏。

会议结束后,社员们带着对明天的希望,踏着月色回家。他们的脚步坚定而有力,因为他们知道,尽管前路充满挑战,但只要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70年代的生产队社员大会,不仅是一个简单的集会,它更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一段历史的见证,一种精神的传承。每当回忆起那段岁月,我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感叹:那个年代,虽然艰苦,但充满了温情与力量。

·上一篇:新屋围农业学大寨运动 ·下一篇:悼念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主席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联系我们 | 征稿启事 | 责权声明

()  

信息由如涉及隐私、侵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