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9日,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主席逝世,全国上下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那时,我在杨村蔡屋小学读二年级,也参与到了这场举国同悲的悼念活动中。
在那个沉重的下午,阳光似乎也失去了往日的灿烂,天空中弥漫着一层灰蒙蒙的阴云。学校通知全体师生集合,任路桥老师用沉痛的声音向我们宣布了毛主席逝世的消息。顿时,学校里哭声一片,老师和同学们都泪流满面。随后,学校决定设立灵堂,悼念我们敬爱的毛主席。
灵堂设在学校的一间空教室里,正中央悬挂着毛主席的画像,被一圈圈白色和黄色的纸条环绕,画像下方的祭台上,摆放着几本翻开的《毛泽东选集》,仿佛在诉说着毛主席的伟大思想。蜡烛的火光在微风中摇曳,映照着毛主席温和而坚定的面容。我们二年级的学生佩戴黑袖布,也跟着大年级同学排着整齐的队伍,怀着悲痛的心情走进灵堂。我们尽管年幼,但那份对毛主席的敬爱之情却深沉而真挚。我们整齐地站在毛主席的画像前,低头默哀,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悲痛和不安。哀乐声在学校内回荡,气氛庄重而肃穆。
在默哀的过程中,只能听到低沉的抽泣声和哀乐的旋律,灵堂内有的同学忍不住失声痛哭,有的同学紧紧握着拳头,表达着对毛主席的敬仰和怀念。一位年长的老师含着泪水,声音哽咽地读着悼词,讲述着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走向光明的故事。每当提到毛主席的英名,人群中便响起一片抽泣。
校园外,杨村圩的街道上,人们自发地组成悼念队伍,臂戴黑袖布,手持白纸花,缓缓行进。商店门前挂起了“沉痛悼念毛主席”的横幅,广播里反复播放着哀乐和毛主席的讲话录音,整个杨村都沉浸在悲痛的氛围中。
妇女们的眼眶红肿,她们用粗布手帕轻轻擦拭着不断流淌的泪水。她们在灶台前忙碌着,准备着简单的饭菜,但饭菜的香味似乎也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每个人都是草草吃上几口,便再也咽不下去了。
老人们坐在门前的石阶上,眼神迷离地望着远方,仿佛在回忆着毛主席领导下的那些岁月。他们的手中握着烟斗,却忘记了抽吸,烟雾在空气中渐渐消散,就像他们心中的那份沉重一样难以言说。
孩子们则是在大人的情绪感染下,也变得异常安静。他们不再嬉戏打闹,而是静静地依偎在家长的身边,用他们那双清澈的眼睛观察着大人们的悲伤,虽然他们可能不完全理解发生了什么,但那份沉重的氛围让他们也感同身受。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学校的课程也变得简单,学校和其他地方的悼念活动一样,举行了各种形式的悼念活动。同学们自发地制作小白花,佩戴在胸前,以示哀悼。我们还去杨村中学参加了公社组织的万人追悼会,共同缅怀这位伟大的领袖。
那段时间,杨村的大街小巷都沉浸都充满了哀伤。家家户户设灵堂,摆放毛主席画像和《毛泽东选集》,早晚各敬拜一次。有些生产队还将灵堂设在田间地头,以方便随时悼念。人们谈论着毛主席的生平事迹,感叹着他的伟大与无私。
这段悼念毛毛泽东主席的那些日子,我们的情感如同波涛汹涌的大海,悲伤、迷茫、无助交织在一起。我们学会了用稚嫩的声音唱起《东方红》,尽管歌声中带着哭腔,但那份对毛主席的敬仰和爱戴却无比坚定。这段悼念的经历,不仅是我们童年记忆中最深刻的篇章,更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最宝贵的一课,教会了我们什么是忠诚,什么是信念,什么是永恒的怀念。
|